新闻回放
每年的求职季都是高校毕业生非常繁忙的时候,也是别有用心之人开展“花钱找工作”生意骗局的“黄金期”。某些中介机构以就业岗位、落户名额、求职辅导为噱头,向大学毕业生索要高额费用。不少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陷阱,遭受财产和精神等方面的较大损失。
主持人语
就业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个人成长的重大事项。当下正值青年大学生毕业求职季,国家、学校、用人单位都在努力构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良好环境。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不少花样翻新的就业欺诈行为,影响恶劣、危害极大。如何识别、防止和治理就业欺诈,避开“花钱找工作”的宣传陷阱,且听三名青年大学生的观点。
青年说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增长,企业招聘需求却有所减少,就业市场因而弥漫着一定的焦虑感。宽松愉悦的校园环境与紧张高压的职场氛围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社会经验阙如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较强的不适感。为了尽早“上岸”,一些大学毕业生可能向机构冲动缴费,以求增加机会。由于求职者在就业信息网站、媒体广告中较难了解单位潜在的用人规则,某些机构便借此大做文章以获利。若机构与企业内部个别人员共同操作“花钱找工作”的灰色交易,取证或维权更是难上加难。
鉴于此,大学毕业生要警惕“花钱找工作”陷阱,在求职过程中应有戒备心,必须多方查探应聘企业或中介公司的资质和信誉。比如,大学毕业生可以向当地工商部门或相关业务部门咨询。大学毕业生也应谨慎对待企业和机构要求签订的合同,可以多咨询专业人士或律师。同时,切勿将银行卡号、网银密码等个人信息随意透露给他人,以防“黑单位”“黑中介”将其作为不法之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劳动法和《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对用人单位和中介服务机构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为大学毕业生求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若求职过程中发现单位或机构有违规违法行为,大学毕业生应积极收集并保留相关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或向公安机关报案,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警惕其误入“花钱找工作”等就业陷阱,高校也应与相关部门联动,提供形式多样的就业安全讲座,开展职场欺诈、合同签署、网络安全攻击等模拟活动,指导大学生有效识别并防范就业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