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宁波市镇海中学夯实人才成长基础,构建多元课程机制——
让拔尖创新人才“破土而出”
本报记者 高毅哲 史望颖
镇海中学学生在文化节上表演节目。学校供图
镇海中学学生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参与项目实验。曾昊溟 摄

■走在教育强国大路上·聚焦人才自主培养

    有一所高中,坐拥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汇集28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见证悠长文脉、记录觉醒岁月。

    有一所高中,在国际奥赛上多年斩金夺银,连年摘得国家级荣誉,声闻之江内外、名驰四海之滨。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一所已经达到如此高度的高中,面对时代给出的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命题,该如何挖掘内外潜力,创新发展模式?

    “夯实人才成长基础,构建多元课程机制,以高素质师资队伍保驾护航,高中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应大有作为。”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表示,近年来,学校不断突破自我,走出育才新路。

    夯实“全面”

    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上,基础教育具有无限的创造性,是唤起人才潜能的“原点”“起点”。

    何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原点”“起点”?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吴国平认为,“应把综合素养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

    镇海中学地处历史上多次抗击外敌入侵的海防重镇——镇海,校园环境得天独厚,汇聚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其背后是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俞大猷、林则徐、柔石、朱枫……

    历史的风云激荡,英杰的无畏求索,在镇海中学宁静的校园里交融交会。

    学校充分挖掘独特的环境资源,开发系列思政课程,在课堂内外的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追寻先辈足迹。

    “先辈们的爱国精神鼓舞我们,他们在挫折屈辱中的奋斗精神浸润我们。”高二学生丁钰涵是第22届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她说,正是镇中校园文化赋予她的精神力量,激励她攻克一道道难关。

    尽管镇海中学的文化课成绩一直在浙江省内名列前茅,但学校从不鼓励学生成为“书呆子”。

    “课堂外的课堂,同样重要,同样是培智铸魂的重要阵地。”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说。

    每年金秋时节,镇海中学都会上演一年一度的“百团大战”。全校50多个学生社团同台竞技,竞相招新。学科类、实践类、艺术类、体育类、公益类,社团主题琳琅满目,用学生的话说,“总有一款适合我们”。

    “我们在社团活动中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学会了尝试与坚持,这与文化课学习相辅相成。”外人或许难以想象,奥赛金牌得主丁钰涵也是健美操社团和网球社团的干将。

    志愿服务是另一个重要阵地。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认领便民志愿岗、助老爱心岗等,在周末节假日对话榜样人物、调查社会生活、建言民生发展,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感受人生百态。

    吴国平确信,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有效德育和有效体育之上。

    基于此,镇海中学始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会做人方能做事、做学问”“让学生掌握一两项受用终身的体艺爱好”等基本原则,特别注重学生良好文明道德、个性品格、学习习惯和体艺特长等的养成。

    “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审美力和自治力,这些对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的素质,在高中时期就应打下坚实基础。”吴国平说,唯此,拔尖创新人才才能在合适的时候破土而出。

    供给“养分”

    冠以“拔尖”二字,拔尖创新人才必然需要汲取更多的养分。

    多年的实践中,镇海中学既坚持成为一所以高水平学术型高中为发展定位的普通高中,又一直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高水平差异发展。

    在镇海中学的校园里,当学生在某方面表现出一定潜力,学校该如何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

    特色课程、深化建设——

    镇海中学的课程结构,呈现为鲜明的“宝塔”体系。

    “塔基”由基础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共同组成,旨在有效夯实高水平共同基础;“塔身”依次为拓展类课程和特长类课程,前者通过知识、思维、方法、素养等拓展,使学生在高水平基础上得到第一次差异发展,后者通过开设学科、科技、管理、人文等特长课程,促进学生在高水平基础上的第二次差异发展;“塔尖”则是为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开设的个性化课程,在更高水平上促进部分学生发展。

    以被戏称为“一跳跳进北大”的2022届毕业生舒衡为例,体育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发现该生跑步速度快、弹速特别快的特点,专门为他量身定制了训练计划,并积极陪他参加各种比赛,针对他的个性化需求有选择地为他科学强化有关训练。

    两端延伸、联合培养——

    “学校能联系到浙江、江苏的高校资源,来解决高中生的课堂问题。”高二学生王西泽说,当初选择来到镇海中学,这是让他最心动的“诱惑”。

    一次,王西泽和小组同学为一项与生物核苷酸代谢有关的实验争论不休。有人提出,要是能找到南京大学主攻分子生物学的杨荣武教授请教一番就好了。不承想,学校很快就帮他们实现了愿望。当学生们亲眼见到以前只在教材主编署名栏中“见过”的杨荣武时,无不欢呼雀跃。

    “这是学校的常态。”张咏梅说,对在某方面“吃不饱”的学生,学校总是竭尽所能,积极争取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开展共享实验设施设备和合适课程资源合作等项目,及时为学生送上更多“大餐”。

    校内、校外的强强联动,为镇海中学的学子们提供了“多元选择”的缤纷路径。

    在吴国平看来,给予学生选择权,是高中阶段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冒头的制度保障。

    “高中生尚处于潜力有待兑现的阶段。”吴国平说,“学生自己有时候也搞不清楚,他的发展方向会聚焦到哪里。能不能为学生提供多元体验,助力他们获得多元选择,进而明确奋斗目标,是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命题。”

    唤醒“自觉”

    教育最好的境界是“自觉”——这是镇海中学教育生态的内核。“我们相信,具有‘自觉’精神的教师和学生,探索知识边界的欲望更加强烈,这是拔尖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特质。”张咏梅说。

    这种“自觉”渗透在镇海中学的方方面面。学生如果在某学科学习中表现优异,可以申请不参加该学科的日常教学,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其他内容;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后,可根据个人学习需求选择完成选做作业。

    教师同样是“自觉”的践行者。学校没有严格的教师作息规定,很多教师却每周有4到5个晚上是在学校度过的,为的是给学生提供“有温度有智慧的陪伴”。

    “镇海是座小城,没那么多喧嚣。可能正因如此,镇海中学才成为教师的乐园。”年轻教师辛宇说。

    2021年,刚刚加入镇海中学教师队伍的辛宇接到通知:学校决定请他加入教练团队,负责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训练。

    一参加工作就迎来如此重要的任务,辛宇怀疑自己是听错了。压力最大的时候,他绕着操场一圈圈地走,“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事不可能做好”。

    然而,学校配备的“学科师傅”很快到位,手把手指导备赛,让辛宇放下顾虑,更令人惊喜的是,辛宇发现学校就像一个魔盒:硬件设施、校际交流、跨域对话,“只要你想,总能通过学校找到需要的资源、生长的路径”。一届学生带下来,辛宇收获的不仅是国家赛事的金牌、银牌,更是和学生一起“自觉”成长的快乐。

    在镇海中学,“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上”深入人心。教师们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学校也为教师们创造各种便利。“课堂完全是对新教师开放的,不用打招呼就可以直接去听课。”2021年入职的语文教师周蕊说,“学科师傅、班主任师傅,不论你在哪个岗位,‘传帮带’的机制非常完备。”

    吴国平说:“我们有一支整体强盛的教师队伍,他们在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拔节生长保驾护航。”

    近五年,镇海中学在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得303个全国联赛一等奖,全国决赛金、银、铜牌数分别为72、28和7枚,斩获7枚国际奥赛金牌。

    这当然很令师生们感到骄傲。不过,对周蕊来说,感到骄傲的不只是这些。

    周蕊忘不了自己讲过的一堂语文课。那堂课讲的是《我与地坛》,很多学生流下了眼泪。

    “史铁生成功了,他的妈妈却离开了。”“史铁生懂妈妈了,妈妈已经不在了。”学生们说。

    周蕊看着眼前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数理化上表现出天赋,但是他们依然能深刻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生命的曲折。

    如吴国平所说,教育成全人需要注入更为丰富、科学、深刻的内涵,这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更是教育拓展自身功能、展现无限魅力的契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