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业管理改革在教育领域备受瞩目。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争议和挑战。以养蚕作业为例,其初衷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动物生长的过程,但有的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却引发了家长满城找桑叶的尴尬局面。这不禁让我们深思:如何从作业负担中突围,让教育回归本质? 客观来说,养蚕作业本身是一项富有实践意义的科学探索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动物的生长过程,培养观察力和责任感。然而,当这一活动演变成家长全城寻找桑叶的负担时,不得不让人反思作业设计的初衷是否得到了有效贯彻。这表明,学校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实施难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必须认识到的是,作业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手脚”到“脑袋”的全方位转变。所谓“手脚”,即作业的具体形式和内容;而“脑袋”,则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思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改变作业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其背后的教育价值。只有当我们真正从教育理念上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设计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业,才能让作业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养蚕作业,“作业熔断”概念也曾一时火热,引发讨论和争议。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作业减负并非简单地减少作业量,而是要抓住改革考核评价机制、选拔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在推进作业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还应积极借助新技术手段,提升作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作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教师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建议;开发智能化的作业平台,实现作业的自动批改、智能推荐等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沉浸式的作业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也应警惕技术滥用带来的问题,如学生过度依赖搜题软件等。因此,在推进新技术应用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引导,使其能够正确看待和使用技术。 实现作业从“负担”到“助力”的转变,需要构建新的作业管理范式。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作业的育人功能,让作业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同时,作业布置应多元化、个性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此外,还应关注作业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实现作业的闭环管理,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当然,作业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作业管理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应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确保改革措施的落地实施;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与学校和教师协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社会各界也应关注教育问题,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支持。 在推进作业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公众还应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允许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对于他们在改革过程中的努力和尝试,要多一点包容和理解,以积累更多有益的经验。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作业的减负增效,让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作者系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学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