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文学社社员在文学馆创研工坊交流。学校供图 |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引导中小学校师生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校园阅读空间的打造是重要方面。学校应如何重构阅读空间,构建人人、时时、处处可读书的阅读新场景,营造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我们邀请了专家和校长对此进行探讨。——编者
■以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本期关注:学校阅读空间打造
离开阅读,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无论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持续学习力,还是提升家庭教育理念的恰当性及对孩子生涯引导的有效性,阅读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要解决好三大难题:图书馆资源的配置、学生阅读时间的保障以及阅读评价的有效实施。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安中学”)积极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将阅读空间和学习实践空间深度融合,重构阅学空间,不仅让师生、家长借助学校各类空间随时随地读到好书,更注重引导他们善读书、深思考,从阅读启程,撬动育人方式的变革。
多方筹一点,丰富图书资源
海安中学图书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有期刊400余种,电子资源3万余册。图书资源从哪里来?如何保证常更常新?学校每年都会购置一定数量的图书,馆藏量也达到10万册,但这些图书的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书籍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图书资料采购经费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学校通过五大策略丰富图书资源的“源头活水”。
一是“双高合作”,争取国内知名高校的支持。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30余所知名高校来校图书馆设立图书专区,通过捐赠和定期更换的方式,提供了众多高质量出版读物。
二是“周周自购”,图书馆公众号设置图书采购建议通道,师生可基于个人的阅读与研究需求,随时提交建议书目。经过汇总与筛选,图书馆每周都有适合师生“口味”的新书入库,满足师生对最新资源的渴求。
三是“馆馆互通”,与海安市图书馆签订长期共享协议,在学校图书馆可以直接调用市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并通过“图书转借”形式获取市馆图书资源,实现通借通还。
四是“名流入校”,海安是远近闻名的文学之乡、教育之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辈出。学校文学馆由江苏省文联和省作协合作共建,海安籍知名作家、学者来馆设立作品展陈室,经常举办新书发布会、作品分享会、读书交流会。
五是“校友聚力”,为校友提供便捷的捐赠平台,校友捐书同时附推荐卡,贴近了高中学生的阅读实际。例如学校1989届校友、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专门开设了“丁捷心画馆”,他的作品、手稿及藏品,不仅是他文学之路的见证,更成为激励学弟学妹前行的精神力量。2002届校友、华东师范大学邰浴日博士连续20年将他阅读过的书籍送回母校,被学弟学妹们称誉为大阅读的“提灯人”。
距离近一点,融入日常生活
作为阅学的核心阵地,海安中学图书馆全年正常开放,全天候提供图书借还、自习研修、社团活动等服务。为深化阅读推广,图书馆每月邀请1—2位馆藏书目的作者来校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解读科学研究的历程,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每周有“馆长荐书”,并邀请书友进行好书点评和推荐,在图书馆大屏滚动播放。各班的电子班牌也成为展示学生推荐书目和读书心得的窗口,校园内阅读氛围满满。
学校还将阅读的触角延伸到校内各个角落。常年举行“流动图书进班级”活动,每学期初,各班到图书馆自选200册图书,连同学生自选自购的书籍,组成班级书柜。班级间定期交换,确保每生每月阅读两本以上书籍。办公楼、学生公寓等场所均配备图书智能借阅柜,方便师生借还图书,实现了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家长的言传身教、素质提升和视野拓展,对家校协同育人、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学校图书馆也向预约登记的家长开放大门,提供借阅服务;家长学校每月推荐阅读书目,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营造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中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校书目的筛选和推介,引领家长们带头读好书、建设好家风。近3年,学校学生年借阅量达4万余次,年生均借阅量17.6本,家长年借阅量5000余次,年均阅读量超过2本。
形式活一点,撬动跨界实践
学校将书与人、空间与展览、阅读与体验等有机融合,打造八大主题馆、53个科创类阅学空间,以空间革新激活图书馆的教育使命,着力打造共生平台,构建多元的教育样态,构筑起具有持久吸引力的“阅读场”和沉浸式阅读体验空间。
多年来,海安中学一直将阅读课纳入课表,并在图书馆进行。高一年级以泛读为主,每学期至少完整阅读3本自选书籍,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明确志趣方向。高二年级由泛读过渡到主题阅读,结合学生的选科情况和阅读兴趣,申请组建“阅研”课程群,邀请有共同志趣或专长的教师参与指导,以社团形式常态化开展深读助研特色活动。
经过多年探索,学校从众多阅研主题中筛选出相对成熟的主题,建立了红学馆、文创馆、古籍馆、文学馆等8个主题馆,不仅重构了灵动多元的阅学空间,也为拓展课程、综合课程、先修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实践空间。学生在真实适切的学习场景下,跨越学科知识边界,深入探究阅读中生发的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育人方式变革落地生根。
在海安中学阅学空间,学生主体是核心,素养导向是灵魂。无论是空间的构建、研究主题的确定,还是实践支持小组的组建,都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实现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创新运用。如文创馆集劳动实践、商业运营、文化推广和阅读体验于一身,注重展示学生创意劳动和文化转化的过程。红学馆内有近3000册《红楼梦》各类珍本及相关研究图书,红学社团在此品读研习红学文化,在探究中沉淀学识。
在海安中学阅学空间,学科整合是纽带,跨界实践是常态。学生在跨越学科边界的研习中感受学习的张力,获得深层的获得感、意义感。古籍馆藏有珍贵古籍700余册,为对古文献、古文字感兴趣的师生创造了独到的条件。国医馆陈列198种中药材标本、236册中医古籍、3000余册医学经典著作,每到端午时节,国医社成员通过查阅中医药典籍、请教专家,配制出时令香包配方,由生物科学社在学校百草园中采摘相应中草药,携手化学实验社对药材进行干燥与研磨加工,由文创社设计制作香囊外袋,这一过程既综合运用了学科知识,又在实践中传承了中医药文化。
评价不仅是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力量,而且评价本身就是育人方式的体现。早在2004年,学校就着手研发学生成长记录平台,对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并在2018年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把大阅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评价。学生借阅图书统计、阅读体会感悟、交流研讨过程均记入成长记录,每学期组织评比表彰,树标立杆,共同提升。
学校阅学空间的重构,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与求知欲开始,打造了深度学习的空间。学生的内生式学习动力被充分激发,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创造的学习者;学生跨界融合学习能力得以生长,在探索中运用知识,在创新中增长智慧。阅学空间的重构,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此形成的宝贵品质将伴随他们求知的旅程,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作者系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