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教材建设要做到“五个坚持”
吕建晴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切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教材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渠道,是铸魂育人的重要依托,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加强教材建设,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可以有效保障中华文脉弦歌不辍,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坚持科学融入,做好“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加强教材建设,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教材中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马克思主义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途径。二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理论说服力、价值引领力、历史穿透力和现实指导力,是打开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大门的总钥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到有机、完整、科学、准确。三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教材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是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正因彼此契合,方可有机结合。要在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语境下,增进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感、认同感、归属感,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新一代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

    坚持培根铸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青少年阶段正值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想既是炽烈的,又是稚嫩的,往往从教材中学什么,就会信什么,继而用什么、做什么。“培根”,培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重在增强青少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铸魂”,铸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重在激励青少年立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新时代的精品教材建设,一要体现国家和民族价值观。具体来讲,教材应该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要在教材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坚持主线主脉,述录先人的开拓,启迪来者的奋斗,帮助青少年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树立高尚情操、坚定远大目标。三要以先进的育人理念引领教材建设。帮助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为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坚持自信自立,增强文化主体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铭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遗传因子。

    加强教材建设,一要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教材的背景色,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做好分类建设,重点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精彩篇章,讲清楚中国有什么样的文明和是什么样的国家,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二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提炼概括,将其中的优秀成分甄别遴选融入教材体系,实现活化再生。着力探寻传统文化、知识内容、时代追求的交汇处与链接点,在教材中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呈现与弥散泛在的有机统一。三要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注重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党的百年奋斗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锻造新理论,系统梳理中国伟大成就和经验,凝练形成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范畴、特色性理论和中国式话语,并及时反映在教材体系中。

    坚持凝心聚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材是民族领域的重要思想阵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时期是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加强教材建设,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根本目标。在教材中,要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黏合剂作用,讲清楚56个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讲清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主流,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二要充分体现各民族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教材要为学生传达出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行不悖的理念,加深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三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对各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地接收,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不断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开展教材建设,不能“扔进篮子都是菜”,而要努力做到“提着篮子去选菜”,真正让各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尺寸教材成为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坚持胸怀天下,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上多姿多彩的文明如同一朵朵美丽的花儿,中华文明也是其中无比鲜艳的一朵,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当下的中国正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拥抱世界,与不同文明广泛开展交流互鉴,为加强教材建设提供了丰富素材。

    加强教材建设,一要吸收海外教材建设先进经验。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将国外高水平教材作为“引进来”的优先选择;引进不同的教材建设方式,积极吸收世界教材建设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做到洋为中用;大力引进教材建设标准,借鉴其他国家高质量的教材建设标准,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二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要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教材中传达出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的价值取向,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三要推动本土优质教材走向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闪亮名片,教材“出国”已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的重要标志。要积极推动中国教材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用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话语阐述中国智慧,让中国教材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单位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