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名泉小学是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所属学校。基于“最好的科学教育在路上”这一理念,学校坚持开展校外跨省科普研学,先后组织师生赴北京、贵州等地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提升师生科学素养。
科学家指导凸显研学科技主题
从2020年开始,学校先后聘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火星叔叔”郑永春博士,中国地质图书馆科学普及室副研究员王莉教授,贵州省地质调查院旅游地学研究院院长陈明华,荆门市农科院侯晓静博士等专家担任学校科学教育副校长,指导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尤其是校外跨省科普研学工作。在他们的指导下,学校科普研学特色明显、效果良好:一是行程丰富。学校组织开展的科普研学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旅游,研学目的地往往根据科学教育副校长的指导意见来确定,如“中国天眼”(FAST)、国家博物馆等。在主要内容确定后,结合科学家自身资源,相关路线、研学项目、研学时长由科学家、学校、学生和家长商议落实,确保切实可行、内容丰富。二是形式多样。科普研学除了倾听讲解、现场观摩等形式外,科学教育副校长还会指导师生开展现场动手操作活动。如在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师生现场采挖化石,不少人是第一次接触、采挖化石,兴奋不已。在北京研学时,郑永春博士携带两块陨石,专程来到住宿宾馆看望师生,为他们讲解陨石,师生对此终生难忘。
项目式学习激发师生研学兴趣
科普研学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充分的准备是关键。
一是要以“读”促学。每一次开展外出科普研学前,学校都要围绕科普研学主题,购买大量的科普书籍,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一到两个月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书籍。同时,学校科学教育副校长郑永春博士、王莉教授捐赠了大量的科学书籍,腾讯公司长期向学校免费寄送《环球科技》等杂志,学校在图书馆设有科学家捐赠图书专柜,向师生开放。
二是要以“研”促学。科普研学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学校根据研学主题和内容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式学习,提前让学生了解、研究本次研学的对象。如2023年学校开展的“百名队员赴贵州看FAST科普研学活动”,学生提前近40天围绕FAST、贵州的桥梁、黄果树瀑布认真开展项目式学习。在集中汇报、遴选时,学生的学习深度、广度令人折服。比如,因为行程原因,师生只计划到贵州坝陵河大桥,但学生对贵州的地理状况(桥多的原因)、桥的种类、桥梁设计理念,通过项目式学习,都有所涉猎和掌握。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更加注重分工、合作与探究,并且能以演讲、书法、音乐、手工、科创等多样形式展示自己的收获与思考。
三是要以“引”促学。每次出发时,学校会举办研学活动启动仪式,上级和学校领导现场给予师生鼓励,科学家或学校科学教育副校长则以视频的形式寄语师生,引导他们关注此次研学的重点和亮点,鼓励师生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
零距离环境带来全新感受
学校组织青少年进入校外广阔的学习环境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往往会带来新鲜的空间感和全新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实践、合作、游戏等学习方式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从而从多方面提升师生对科学教育的热情。
首先,增强师生对祖国的热爱。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兴趣,也要培养志向,厚植家国情怀。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神六”返回舱前和太空舱里,在国家博物馆“嫦娥”带回的月壤前,在建成时为“国内第一、世界第六”的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坝陵河大桥上,师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这一切,远胜过课堂里千万遍的说教。
其次,增强师生对科学家精神的热爱。在“天眼之父”南仁东先进事迹馆,讲解员向研学学生讲解了科学家南仁东的故事和“中国天眼”建设波澜起伏的经历,在场学生无不动容,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的精神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扎根。
最后,增强师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科技兴国的中坚力量。每一次科普研学,学校为学生尽力构建良好的科学知识学习环境。如,去北京研学,国家天文台沙河科普基地、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成为主阵地;去贵州,看天眼、挖化石、走大桥是主要内容;去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星1号基地、镍都金昌都写入了研学方案。学校精心安排科普研学行程,鼓励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名泉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