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成都航院与企业协同育人,打造航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学校建在产业园 课堂设在车间里
本报记者 倪秀 通讯员 曹潮 刘逸舲
成都航院学生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数字化测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实训学习。学校供图

    在教学楼上完“飞机钣金技术”理论课,马上就能走进一路之隔的实训中心;在既是课堂又是车间的实训中心完成零件加工后,立刻又能把作为课堂作业的真实产品交到企业技术师傅手里,并当面请教和学习……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成飞”)共建的航空产教园区里,从课堂到企业生产线实现“零距离”,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融于产业,为国育才。把学校建在产业园、专业建在产业、课堂建在车间。”成都航院院长刘建超介绍,长期以来,学校积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与航空工业成飞有着深入的合作。近年来,学校更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与航空工业成飞共同成立政、行、军、企、校多方参与的“航空职业教育集团”,围绕产业需求设置高水平专业集群,开展“双主体”协同育人,共同打造高素质航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为实现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使命共担,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成都航院与航空工业成飞渊源深厚,两者可谓同根同源、共生发展。成都航院是原航空工业部直属的10所航空院校之一。航空工业成飞是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出口主要基地、民机零部件重要制造商、国家重点优势企业,主要业务包括有人机、无人机等航空装备的研发、制造和维修保障,以及民机大部件的研制生产。

    如何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共同推进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两家单位一直以来的共同命题。

    2012年以来,成都航院与航空工业成飞先后联合发起成立人才育训组织“航空职业教育集团”、科技创新组织“四川省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发展组织“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等三类6个融合发展组织,双方分别出任理事长、副理事长,构建融合发展生态圈,有组织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

    此外,成都航院还与行业内企业共建“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协同育训平台、“某工程四川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飞机铆装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传承平台等三类20个实体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合作纽带,承载合作项目,切实发挥多元主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作用,形成命运共同体。

    2020年9月29日,成都航院在航空工业成飞支持下,与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从校企合作发展升级到校企地联合发展。根据协议,三方将在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共建航空产教园区,紧跟航空工业成飞产业布局,助力区域航空产业建圈强链和提能升级。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刘建超介绍,学校就是要通过校企携手“建组织,进园区,搭平台”的举措,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2023年10月,由成都航院和航空工业成飞牵头,依托成都青羊工业经济技术发展区组建的成都航空航天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

    校企地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最终的指向仍然是人才培养。

    “要更好地对接产业,服务产业,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合产业需求,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就必须超前设置,让专业与产业发展同步。”刘建超表示,学校紧跟飞机及发动机重大型号工程的研制生产需要,开办数控技术、航空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航空发动机装配与试车等航空类专业,形成高度契合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需求的专业体系,有效服务从有人机到无人机、从涡喷发动机到涡扇发动机的研制生产,确保人才培养供给与翼龙无人机、涡扇航空发动机等航空装备重点型号量产时对人才的需求同步。

    人才共育,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共育人才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都航院副院长、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学院院长何龙介绍,在建好合作机制、建好专业之后,校企双方把重点放在协同育人上。聚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从实施方案标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培养过程、质量评价这4个维度,推进校企全程协同育人。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航院与航空工业成飞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开展订单或定制培养,推行课证融通、赛教结合,实施“2.5+0.5”分段协同培养。学生两年半在学校学习,校企协同构建匹配生产场域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增强其航空文化认同;半年在企业跟岗培养,学习先进技术、生产流程、操作规程、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为实现“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

    2021级飞行器数字化制造专业学生刘翔,在航空工业成飞专场招聘中因技能竞赛获奖经历而受到青睐,最终拿到“入场券”。按照分段协同培养要求,在大三下学期,他就将进入航空工业成飞跟岗学习。

    “最后半年能在航空工业成飞集体学习到先进的技术,接触到真实的生产流程、操作规程、管理规范等,这对于我今后真正进入航空工业成飞工作非常有帮助。”刘翔相信,经过在学校和企业的分段学习,毕业后,他将能“零距离”地投入工作中。

    “学校注重发挥头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通过集聚这些优势,校企共建高水平育人资源。”何龙介绍,在队伍建设上,学校联合企业共建教学科研团队,邀请企业专家、型号总师、技能大师、技术骨干等担任学校特聘院长、专业带头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和课程负责人,培养学校教师成为企业培训师、技术合作项目负责人或骨干。双方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共建实训、培训基地,共建课程教学资源。

    以飞机数字化制造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到专业课授课,都有航空工业成飞相应领域的技术骨干参与。该专业的“飞机钣金技术”“飞机铆接技术”等课程均由企业兼职教师教授,企业兼职教师一学年累计为该专业学生授课近800个学时。

    校企育人的深度互动,除了让学生与产业一线“无缝对接”外,也让学校教师受益良多。成都航院专门建立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师主动参加与航空工业成飞合作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推动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让教师在科教融汇中不断成长,推动更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

    技术共创,深化科教融汇

    从共建产教学院到“双主体”协同育人,最终的成效如何?

    2019年11月,航空工业成飞850厂的一项技术转包试点工作检验了协同育人的成效。当时,企业因技术和人力等因素,需要将一项技术转包出去,成都航院成为首选承接单位。就在当月,成都航院第一批人员便进厂开展工艺技术工作,师生共计6人,承担多个项目的工作。

    “很快我们就获得了企业的肯定,为后面的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成都航院工艺技术团队负责人、带队教师李秀鑫回忆说。2020年10月,成都航院第二批15人进厂开展工艺技术转包工作,进企师生团队表现优异,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到2022年底,学校共有7名教师和100多名学生分别进驻多个专业厂及技术部门承担相应的技术工作,将课堂链接到了企业生产线。

    同时,在航空工业成飞骨干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进驻公司的师生团队参与了无人机、军民用飞机等项目的科研和技术攻关,有力支撑了航空工业成飞生产和科研任务的完成。

    “我们把学生送到企业,其实是把人才、技术都带到了企业,企业得到的不仅仅是技术人才,还有急需的技术解决方案。”何龙介绍,学校还通过培养现场工程师,为一大批相关企业解决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目前,成都航院已牵头承担了航空工业成飞一批横向科研项目。学校申报的“共形蒙皮天线结构功能融合设计与工艺集成技术”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聚焦‘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围绕航空关键应用技术及‘卡脖子’技术,从协同育人出发最终实现使命共担技术共创。”刘建超谈到,成都航院—航空工业成飞“双主体”育人的实践探索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多方共赢,这是学校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共推航空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