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鄞州区学生参加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鄞州区教育局供图 |
|
宁波奉化区学生展示陶艺作品。蒋成 摄 |
|
扫描二维码观看更多内容 |
建成首批3家校外青少年科创实践基地,在所有学校配备科学副校长,在全区范围内选拔120余名教师打造学科导师……过去一年来,宁波市镇海区抓住宁波市承担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契机,以“揭榜挂帅”形式承担了市级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试点任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22年底,宁波市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围绕“甬有优学,共富先行”目标,形成了市级实验区、县级实验项目、校级实验校(园)三级联动机制,并建立了“10+32+100”(10项攻坚行动、32个改革领域、100个改革清单)数字化推进体系。一年多来,市域综合改革成效不断显现。宁波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才盛希望通过综合改革,“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谋划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锚定高质量,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体系
改革的号角吹响,一场求变、创新的热潮在宁波各地各校涌动。
教育综合改革改什么?宁波确定了“优质资源扩面”“育人质量提质”“办学活力激发”等十大行动。在市级层面顶格推进,由中共宁波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下发《甬有优学,共富先行 宁波市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细则》,并成立了工作专班和十个专项行动小组。
坚持试点先行,促进三级联动,宁波在市级层面全域整体推进实验区建设,各区(县、市)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推进12项实验项目,并确定51家中小学(幼儿园)为综合改革实验校(园)。
过去一年来,《宁波市学前教育发展第四轮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宁波市中小学课后服务优质工程方案》等系列文件出台,瞄准各个学段的痛点堵点难点展开攻坚。
去年6月,首届宁波市学前教育“行为课程”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全国线上线下50余万名幼教同仁共话学前课程建设。“宁波共识”的发布标志着宁波学前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与此同时,宁波的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跃升。北仑区、奉化区高标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同时,高中教育实现优质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获得重大突破,五大学科竞赛90人获得省一等奖,19人获得国家一等奖,有1人获得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2024年,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决赛将由宁波承办。
改革势如破竹,各区(县、市)以“揭榜挂帅”项目为载体,竞相而上。海曙区探索高中市区共建共管模式,投资10亿元推进海曙中学建设;镇海区通过课堂教学改革、高水平师资培养、高校资源联动等途径探索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北仑区在探寻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过程中,实施最美上学路、入学百事通等“十项工程”。
改革也渗透到各个神经末梢。各实验校(园)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实验项目,进行重点突破。象山县培智学校在校内建立了花园式“知动基地”“知动小迷宫”“知动小池塘”等课余活动区角。该校校长吴素芬说:“让特殊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有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当前,着眼于全领域、全环节、全链条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正在宁波如火如荼地推进,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坚持高标准,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
宁波把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放在高质量发展之首,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新路径、新模式。
2023年,宁波成立了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队伍、机制等一体化建设,坚持以思政课一体化改革牵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同学们,通过这些案例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更看到了中国科技的不断突围。”去年9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为宁波的中小学生们上了难忘的开学第一课。当天,宁波市“院士开讲啦”栏目开讲。除施一公外,胡文瑞、欧阳自远、王建宇等多名院士与中小学生互动,参与人数超过600万人次。
教育强国建设呼唤创新人才。去年9月,《宁波市“院士之乡”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办法》出台,提出到2025年,要建成100所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评选200名科学教育名师、300门科学教育精品课程。除了与院士面对面,宁波的中小学生还可以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学研究。惠贞高中依托市科技新苗计划,先后与宁波市农科院、市微萌种业、宁波大学等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成立市科技新苗团队22个。
“打造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担当起建设现代化强国重任的学生。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构建高质量的育人体系。”海曙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张宗余介绍,该校构建了“全息式五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核心素养导向”图谱,要求学生拥有中国的根基、全球的视野。
鄞州区学士小学探索构建面向未来的无边界共育,打造了“1—6—e”未来学习场域。“1”是指筑牢校内社区,“6”是指依托该校独特的区位优势,构建宁波博物馆、院士公园、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等六大学习社区,“e”是指创设数字化社区。学士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周培利介绍,“1—6—e”未来学习场域,打破了时间、空间、学科、人际的边界,培养适合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
建立“一人一技”“一生一艺”培养模式,创立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市、区、校三级学生成长指导联动模式,开发“百节成长指导特色课程”……宁波在育人模式上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充分发掘不同孩子的潜能提供平台。
聚焦高水平,构建坚实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
要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要让发展成果可触可感。宁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有力、优质充沛的资源配置和支撑保障。
过去一年,宁波不断增加公办学校幼儿园学位供给。全年合计新增学位35475个,其中完成新改扩建中小学19所,新增学位30495个;完成新改扩建幼儿园14所,新增幼儿园学位4980个。
过去一年,宁波不断完善区域评价体系。“学生综合评价如何整体设计、如何突出过程记录,这些导向能够显著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育人质量。”宁波市教研室副主任刘晓洁介绍,在教研的支撑和引领下,去年宁波9个项目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过去一年,宁波对教育教学相关环节和领域进行数字化流程再造和机制重塑。镇海区上线“品学镇海”应用项目,聚焦“家—校—社”协同共育场景;江北区构建“乐学江北”数字化多跨场景应用;宁海县在全省成立首家“城乡网络教研联盟”;如今,海曙区的教师通过“智慧作业平台”批改作业。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胡苗坤表示,该平台能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字化在赋能教育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资助的精准度。宁波于去年6月上线“浙里办—甬有优学”应用,实现学生资助“快申请”、常规资助材料“零提交”、学生隐私有保障。目前已惠及22294名中小学困难学生。此外,宁波还建立了数字督导机制,建成并启动“宁波市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数字管理平台”,实现派发任务、亮点晾晒、经验推广三大功能一站式服务。
宁波在自身基础教育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课程援凉”品牌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共选派100多名校长教师赴四川凉山支教,109所学校同凉山105所学校结对。
春意盎然,万物正以昂扬的姿态向上生长。宁波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系列举措,正引领全市探出一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