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持“五维一体”打造思政“金课”
李建华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五维一体”打造思政“金课”,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材之维:加强思政课教材建设,构建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

    学院认为,思政课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和重要依托。学院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三管齐下”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一是参与马工程统编教材和国家教育部门统一课件编写。学院7名教师参与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其中3名教师为编写组主要成员;5名教师参加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政课统编课件编写。二是组织编写系列配套教材。编写并出版川大思政课中国故事、红色故事、川大故事、专业故事“四个故事”案例教材。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第一部教学参考书《中国智慧:故事中的新思想》;改版/新编5门本科思政课学生学习手册。三是编写精品教案。设立教学研究专项,打造系列教研成果/精品教案,并在人民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等出版。

    备课之维:凝练形成“五备四讲三跨”集体备课模式,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学院强调,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在坚持多年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学院总结凝练具有川大特色的“五备四讲三跨”集体备课模式:优化备课环节,坚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作业“五备”一体,名家领衔讲、骨干教师示范讲、备课小组集中讲、新进教师测试讲“四讲”协同,跨教研室、跨学院、跨学校汇集专家名家“三跨”荟萃。牵头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同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全国性集体备课3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次20余万。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四川省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会等平台,组织开展覆盖全省100多所高校的集体备课10多场。成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心,每年在3月18日前后组织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高端论坛,汇集学科前沿研究成果,组织开展高水平集体备课,及时将前沿成果融入到思政课堂教学中。

    队伍之维:组建高水平教研团队,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院积极遴选引进高端人才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构建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国、省、校三级人才梯队。出台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建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兼职导师、特聘教授4支教师队伍,聘用高水平领导干部兼职思政课教师。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开展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研修,目前累计超过5000人次。近年来,学院新增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2名、国家教育部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名、四川省教学名师2名。

    文化之维:传承弘扬红色精神,打造具有川大风格的实践“金课”

    学院把红色作为思政课的鲜亮底色,充分挖掘四川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把江姐纪念馆、虚拟仿真项目“我的同学江竹筠”、自编红色教材等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着力培养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升级“8秒正能量”“红动一小时”“锐评五分钟”等实践教学品牌,持续15年的“笔尖上的思政课”——“五彩石”志愿服务活动被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用好用活“大思政课”,以“大思政课”理念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参与建设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四川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获批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相关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

    技术之维:运用新技术新工具,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手段

    学院认识到,数字技术不但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阶梯,还将促成未来思政课演化新趋势。学院积极利用智慧教学环境和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创建“在线课程工作坊”,推动本科思政课程慕课全覆盖,打造线上“金课”。成立思政微课工作室,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设计制作动画形式的“马晓理—晓知议理”系列思政微课20多节,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为此专门设立“思政教育”专栏,在“学习强国”等平台点击量累计超10万次。瞄准一流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组织开展AI思政课建设集体攻关,以AI技术全面赋能思政课,不断提升大学生学习的体验感、获得感。

    (李建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