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升旗仪式如何更好激活学生精气神

    ■学校治理微变革

    编者按

    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升旗仪式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创新、精心策划每周的升旗仪式,让其发挥更多教育功能、强化教育效果?本刊特编发一组稿件,供校长们参考。

——反思——

升旗仪式要贴近学生

柯中明

    20年前,一次升旗仪式结束后,有个学生问我:“校长,刚才国歌中‘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我们的敌人是谁?敌人在哪里?”另外一个学生则说:“升旗仪式都是老师在上面讲,我们要毕恭毕敬地站一个小时,很难熬!”学生的疑惑让我深深感受到:升国旗,唱国歌,这是仪式,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时间虽短,但意义重大。为此,我一直在探索升旗仪式的内容、形式和主题思想的设计与实施。

    语言上要通俗易懂,让学生听得明。这学期开学升旗仪式,我对学生讲到“龙”。如何让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龙的形象与内涵?我用讲故事的语气说:“龙的头像骆驼,长着鹿的角、兔子的眼睛、狮子的鼻子、牛的耳朵,身子像蛇一样灵动,上面布满了闪闪发光的鱼鳞,它还有老虎脚掌和雄鹰的爪子,十分威武!”通过这样的话语,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在学生眼前升腾而起。如果用宋人罗愿的原话对学生讲:“王符曰世俗常画马首蛇身以龙,实则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学生肯定蒙圈。因此,升旗仪式上的语言,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不讲空话、套话、大话,更不能故弄玄虚。

    形式上要活泼互动,让学生听得欢。升旗仪式最忌呆板,最忌校长或教师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除了厌倦,便是抵触。笔者在“与其听六年、不如秀一次”的德育创新当中,让学生成为升旗仪式的主角:国旗下讲话是他们,升旗手、护旗手是他们,活动策划和主题确定也是他们,教师和我只负责把方向。升旗过程中,穿插学生的表演、展示等活动。学生由“观众”变成“主角”,升旗台就成为了师生、生生乃至学生与父母互动交流的舞台。学校统一安排进程,确保全校2000多个学生在小学6年期间,最少担任一次升旗仪式的一个角色、完成一次任务。因为有了亲身参与,就能留下恒久的体验。

    思想上要润物无声,让学生听得进。升旗仪式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大舞台。深刻的道理和思想、真挚的情感,要如春风潜入夜一样深入学生心中。

    回到今年新学期举行的那场升旗仪式,今年是龙年,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传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我根据罗愿的“九似”之说对学生说:“我们要像龙一样,学习和借鉴别人的长处,从9个方面来提升自己:一颗爱国心、一副好身体、一张好笑脸、一双亮眼睛、一手好书法、一群好朋友、一堆课外书、一项乐活动、一个大问号。”用学生听得进的“九个一”来概括,学生就容易感受、理解。这样的过程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次好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而言是一次教育,也是一次享受。它如同一颗种子根植在学生心中,升起的是爱国、好学、勤勉、创新的花朵与果实。

    (作者系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校长)

——建言——

强化设计让升旗仪式入脑入心

吕丽

    升旗仪式是每个人学校生活中的难忘回忆。升旗仪式对于小学阶段有着特殊意义,它涵盖了7岁到12岁的教育历程,让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产生浸润式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从设计角度来说,好的升旗仪式要把握好四个统一。

    标准与形式的统一。凡事均有衡量的标准,更有呈现的形式。升旗仪式有标准的流程,体现的是庄重神圣的教育氛围。这些标准不能随意更改,比如升国旗时的站姿、少先队员的敬礼、唱国歌时的投入等。在升旗的形式上可以采用“固定+”的做法,比如国旗下讲话的人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代表;在讲话基础上可以搭配适当的朗诵、合唱、舞蹈、鼓号等,让现场氛围更为深入受众的内心。升旗仪式的标准追求的是一种氛围感,升旗仪式的形式追求的是同频共振的现场感,双方统一,才是实现升旗仪式入脑入心的根本点。

    传统与现代的统一。这里的传统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指的是新时代发展的各个辉煌瞬间。升旗仪式的内容选择既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紧跟时代步伐,比如,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陈祥榕烈士写下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都体现出对国家的热爱。传承传统与紧跟时代统一,才是实现升旗仪式入脑入心的结合点。

    情感与规则的统一。仪式感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渗透。规则是仪式感中令人肃然的前因,唯有经历“必须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过程,才能感受到情感与规则统一后带来的内心感受。比如,举目注视时的心潮澎湃、高唱国歌时的慷慨深情、聆听讲话时的感同身受等,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多少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升旗仪式中的情感教育是无言无声的,追求的是一种浸润感,规则的制定体现的是现实中人与环境的良好匹配,追求的是一种立体感。两方面统一,才是实现升旗仪式入脑入心的着力点。

    视角与理解力的统一。设计升旗仪式的视角多种多样,理解力则是视角的深层概念,既体现承办者对升旗主题的理解、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设想,又体现出对学生内心的影响程度。设计者要从多方视角入手进行设计,比如站在节点视角、站在儿童视角、站在传承视角、站在对比视角、站在激励视角……不同的视角设计出的仪式形式千差万别,其效果也大不相同。同一场升旗仪式,有的让人感动不已,有的让人充满激情,有的点燃理想,有的明晰方向,视角的代入,实现理解力的不同进阶,唯有前后深入统一,才是实现升旗仪式入脑入心的关键点。

    总之,升旗仪式作为学校最常见、最重要的仪式教育,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从设计的角度多思量多实践,才能让升旗仪式更有意义,更能激活学生的精气神。

    (作者系东北师大附中实验小学副校长)

激发学生参与升旗仪式内驱力

李敬东

    升旗仪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育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抓手。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升旗仪式的内驱力,改变升旗仪式形式化倾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校只有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深度体验,才能使升旗仪式不再是程序化的公事,从而被赋予了更多教育内涵。

    首先,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动力。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升旗仪式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总结者,赋予学生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如实行一周一班负责制,每个班轮流设计升旗仪式的具体内容和流程,集思广益,让班内更多学生深度参与,鼓励学生担任升旗手、护旗手、国旗下演讲人、主持人、活动摄影、新闻编辑等角色,以集体朗诵、宣誓、合唱等方式,带动班级学生沉浸式参与体验,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活动体验热情。

    其次,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沉浸式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如通过互动问答、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升旗仪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引导学生在升旗仪式中穿插校史讲解、传统文化展示等内容,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体验中增强情感认同,感受学校魅力,凝聚爱国主义情感。

    最后,建立反馈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参与升旗仪式的持久动力。每次升旗仪式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及时落实育人成果。同时设计升旗仪式课程评价量表,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如设立“升旗仪式优秀表现奖”“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分子”等奖项,表彰在升旗仪式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不仅能激励获奖学生继续努力,还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者系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经验——

用课程化思路组织升旗仪式

周鹊虹

    升旗仪式是学校一项重要的活动,是开展爱国教育、国旗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开展日常德育的重要手段。如何充分发挥升旗仪式的育人效能?10余年来,重庆一中以课程化的建设思路进行了升旗仪式的系列探索,升旗仪式已经成为学校整体育人的重要手段,发挥了很好的育人效能。

    将国旗班转变为特色学习小组。国旗班是升旗仪式的执行者,是一项庄重严肃而光荣的任务。学校成立国旗班,对国旗班的学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从选拔、指导、培训、训练形成了系列特色课程,全面提升国旗班学生的综合素养。

    国旗班的选拔不仅要求身体素质,还要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现实表现,确保国旗班的学生品学兼优。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既有国旗的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教学,还组织学生与重庆市国旗护卫队进行研学和交流,到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与国旗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并以军人的要求严格日常训练和管理。我们还建立了对国旗班学生专门的考察和评价系统,全面考核学生在国旗班的完整表现,凸显出这一段经历对他们终身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短短两年国旗班的经历,学生们树立了终身守护国旗的信念。根据学校10多年的统计,国旗班的学生报考军校的比例较高,在大学之后继续申请加入国旗队的比例也特别高。

    将升旗仪式转变为特色化课程。升旗仪式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国旗下讲话。学校着力探索将国旗下讲话转化为特色课程,提升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其树立理想信念:注重整体设计,以学年为单位,与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相衔接,综合学校德育实施的阶段周期目标,形成完善而系统的内容设计;优化组织管理,团委及学生处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审核、收集和整理,将升旗仪式交由学生组织策划、演讲展示,在传统的升旗仪式程序上,提高学生对升旗仪式活动的参与程度;加强积累运用,将每次升旗仪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讲话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在校园网或学校微信公众号刊发,以学年为单位作汇编和整理,达到一定数量之后还可以结集出版,这些资料成为了学校重要的德育资源。

    将红色校史融入升旗仪式。重庆一中建校于1931年,是一所有着鲜明红色印记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学校。学校在进行升旗仪式的课程化建设中,将红色校史传统融入其中。所有加入国旗班学生的第一课,就是到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去参观渣滓洞狱中难友用被面手绣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结合学校的红色历史,让学生体会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五星红旗的深刻内涵。学校内有革命烈士纪念园,学校每年都举行特殊的升旗仪式,讲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开展纪念活动,弘扬红岩精神,缅怀革命烈士,赓续红色血脉。

    (作者系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副校长)

从学生视角规范升旗仪式流程

杨培明

    升旗仪式是重要的仪式教育活动之一,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形式。江苏省南菁高中规范升旗仪式流程,凸显学生主体性,适当加入创新环节和元素,逐步形成了本校特色。

    制定申报方案,激发参与热情。过去升旗仪式轮值班级往往是上学期评选出的标兵班级,为改变这一固有模式,激发参与热情,我校出台了升旗仪式实施方案、升旗仪式申报方案、升旗仪式申报策划书等。在校德育处系统规划本学期每周国旗下讲话主题的基础上,班级自主申报对应周次的主题,填写申报策划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周次主题进行申报,认真准备确保效果。另一方面,德育处会根据申报策划书组织面试,遴选出创意佳效果好的班级。同时,申报方案中明确规定申报成功的班级在当月的量化考核中加一定的分值,对主持人和发言人授予证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确保了升旗仪式的质量。

    确定讲话主题,系统整体规划。国旗下讲话主题是升旗仪式重要的一环,学校德育处会整体规划一学期国旗下讲话主题,让班级明确自己申报的周次和主题,并确保申报成功的班级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学校根据国家重要节日及学校发展实际,先确定主题月再确定周次参考主题。以2023年9月为例,学校将9月份主题确定为“诵师恩,念长情;铭历史,爱和平”,相应周次的参考主题为“感念师恩,续写华章”“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等。

    确保过程质量,助力班级建设。一方面,学校利用每周一次的校本课程,组织学生管乐队训练,确保每周一现场演奏质量,增强仪式感。另一方面,升旗仪式轮值班级由本班体育教师组织训练,由班主任组织巩固训练。提升升旗仪式质量的关键在于主持人和发言人:第一,要把好遴选关,由班主任组织班级内部遴选,选出“学生威信高、形象气质佳、责任意识强、表达能力强”的两名学生;第二,要把好主持稿和发言稿这一关,主持稿和发言稿先后由学生、语文教师修改,再交德育处修改,经过三改最终定稿;第三,要把好现场发言关,主持人和发言人先到德育处模拟发言,然后到实地场景模拟发言,经过两轮最终达到脱稿发言的要求。周一正式升旗仪式,学校摄影社团组织拍摄并在学校公众号上推送报道,班级利用周一班会课总结本班升旗仪式的成效,大大助力了班级建设。

    升旗仪式的意义在于其既能成为主题教育的有效实施方式,又能发挥育人功能、增强德育效果。通过创新,升旗仪式实现了全程由学生自主对接,已成为学校自主性德育课程的重要一环。

    (作者系江苏省南菁高中党委书记、校长)

“唱响国歌”让升旗仪式更神圣

段军军

    中小学平均每学期要进行20次左右的升旗仪式,唱国歌是升旗仪式的核心环节,寄托着学生最朴素、最真挚的民族情感。它伴随着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可以说是每周唱、每月唱、年年唱,但学生唱得怎么样?在具体实践中,唱不齐、唱不准、唱不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升旗仪式庄严感、仪式感降低的重要原因。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国歌没有唱好,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得就不够扎实。如何通过“唱响国歌”提升升旗仪式的神圣感、庄严感,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选取“国歌重唱”切入点,抓准教育契机。2022年3月7日,我校按常规进行第4周升旗仪式。或许是天气阴沉影响整体心情,或是音响设备偶有杂音,在升国旗、奏唱国歌环节,学生声音低沉、节奏偏快,1500人的队伍唱出了千百种节奏与音调。校领导当即决定在升旗仪式结束后重唱国歌。在音乐教师的现场指挥下,经过三四遍练习之后,整体效果有较大提升。国歌重唱是学校建校以来的第一次,重重敲在了全体师生心里。一次难忘的升旗经历,也成为难得的教育契机。

    锁定“唱响国歌”关键点,师生共学共唱。升旗仪式现场的国歌合唱很难立刻快速提升。国歌想要唱得准、唱得亮、唱得动人,需要专业教师指导并长期练习。我校围绕“唱响国歌”主题开发德育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分别设置唱准、唱好、唱响3个目标层次,安排特定课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音乐教师围绕乐理知识进行专业指导;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讲述国歌的创作历史;校领导在行政会、班主任会上播放不同时代的国歌版本,与教师一起学习、训练。师生共学,上下齐抓,以“唱响国歌”为关键抓手,激发了人人懂国歌、会唱国歌、能唱好国歌的氛围,为升旗仪式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找准“唱响国歌”结合点,不断创新多元评价。心理学家陈会昌先生在研究中小学生爱国观念和情感时说道:“中小学生对祖国山河、领土的热爱,最初是在具体形象水平上的。”唱国歌就是一种综合形象的典型展现。我校通过集体大合唱、分年级轮唱的活动方式进行国歌合唱展示,从而科学地达成课程评价。例如针对七年级学生年龄小、配合度不高的特点,我们转变思路,以赛促学,组织进行国歌合唱比赛和国歌美术、书法作品比赛,进一步丰富评价手段,增强唱响国歌的荣誉感。

    把握“唱响国歌”支撑点,全流程规范管理。“唱响国歌”是升旗仪式庄严感、神圣感的重要支撑点、情感的引爆点。“意诚则心正,心正则礼成。”基于学生的情感基础,我校围绕学校德育课程目标,设置系列演讲主题;发挥外国语学校优势,进行中英文双语演讲;严格打磨审核发言稿件,严格遴选升旗手、发言人;严格审定入场音乐曲目;设置国歌专业指挥;规范入场、退场路线。通过这些举措,学校进一步强化规范,不断增强升旗仪式的严肃性和庄重性。

    (作者系河南省新乡市平原外国语学校德育处主任)

——众议——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博雅学校教师黄琨:升旗仪式往往存在国歌唱不齐、唱不响的问题,学校组建教师方阵,目的在于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当一个整齐的教师方阵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必定以教师为楷模,在润物无声的感染、熏陶中,教育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安徽省泗县泗城第四小学校长姚瑞达:国旗下讲话人不应局限于校长、中层干部,更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邀请优秀家长代表、社会优秀人士授课,如预防电信诈骗邀请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教育邀请医生,科技主题日邀请科技馆馆长。他们的专业性更强,学生更容易接受,也会让全校师生耳目一新,德育效果更明显。

    山东省日照市金海岸小学党总支书记赵庆英、副校长孙运玲、学生成长中心主任于雯:学校将升旗仪式固化成为学校生活的一部分,除周一的集中升旗仪式,周二至周五的早晨也同样播放国歌,升旗手在操场升旗。正值入校时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国歌声响起时停下脚步。日复一日的坚持,朴素的爱国情怀伴随着学生成长逐渐发芽、开花,成为刻进学生基因中的习惯。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通泰路小学德育主任付卫平:要使升旗仪式更有教育意义,要重视后续的延伸拓展教育。仪式结束后,可通过班会等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并组织征文比赛、合唱比赛等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借助完成“每周升旗仪式学习任务单”,强化学生参与升旗仪式的感悟与收获,以总结促反思,以评价促成长。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校长曹伟林、副校长夏峰峰:让每个班级轮值参与升旗仪式,看似机会均等,实则缺乏竞争效应,形成不了班班争先、人人踊跃的生动局面。由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方案”尤为关键。可以结合学校对先进班集体的评比方案,让“学习先进班级”“体育先进班级”等有机会优先赢得机会,从而激发各班的积极性。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