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大力推进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
发掘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专业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挖掘法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掌握法学理论的同时,深刻领悟法律的多元价值、法律人的职业道德等内容。学院现有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十堰)基地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平台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基地成员率先在鄂西北高校取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零的突破。依托这些平台,教师在讲授“知识产权法”相关课程时,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题,结合地域文化优势,将十堰地域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中,重点介绍武当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实证案例,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发挥地域文化思政育人作用,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十堰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法学专业教师积极挖掘提炼“劳工律师”施洋革命精神中的思政元素。十堰地处三线建设西北部分和西南部分的重要交汇点,十堰市的三线建设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区域内也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工业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激励新时代的建设者传承弘扬三线精神,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创新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创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材是法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载体,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法学课程思政载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以下简称“马工程”教材),被法学专业“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以及三大诉讼法等主干课程全部使用。积极探索5E教学法、ADDIE教学模型、对分课堂、BOPPPS教学模型、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CDIO六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引入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开展OBE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优势,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调整,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引导下,开展案例分析、角色模拟、法庭辩论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
实践激励法学学生知行合一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专业素养,形成了以培养新法科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431”协同育人联动机制,联合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共同引领学生完成法律职业精神的塑造和法治情怀的培养,为依法治国输送合格的法律人才。
法学专业与十堰市各县市区及周边司法部门和律所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并与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行“四平台”实务教育模式,即以聘请司法实务界人士担任兼职实践导师为能力拓展平台,以案例教学、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和辩论赛为实践教学平台,以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法律服务为社会服务平台,以司法实务系列专题讲座为素质提升平台,着力构建四年不断线、循序渐进的台阶式本科生实践教学训练体系。在专业实践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深挖专业实践中的思政元素。聘请优秀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走进课堂“现身说法”“言传身教”,提升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参观法治和廉政教育基地,培养学生对宪法和法律的忠诚;参观监狱、看守所等警示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加坚定恪守职业道德、增强遵纪守法和诚实守信的理念。法学学生去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实习实训,通过法律实际工作者的典型示范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司法进程,培养其职业兴趣,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对法治的信仰,强化其献身我国法治建设的职业责任感。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参加各种法律职业大赛,增强学生的职业价值感和自豪感。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武当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6Y10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改项目“基于OBE混合式教学‘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Y2022050]阶段性成果)
(谭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