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他指出,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当前,我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适应性强的高技能劳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战略性人才。伴随着经济、产业和社会分工的持续高速变化,职业教育需要应对的技能需求更加复杂,这也导致职业教育需要回应科技发展引发的劳动力市场变革需求。为此,职业教育全面落实科教融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能力、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模式与路径,形成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助力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的有效经验和显著成果,为职业院校推进科教融汇提供了有益借鉴。
职业院校持续提升科技资源开发与转化能力,是推进科教融汇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新技术持续迭代,以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制造业转型正在进行。通常来说,技术革新影响产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通过生产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来创造和引发新需求,从而扩大各种经济与贸易机会。正如技术史研究所揭示的那样:技术变革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因此,世界各国为促进技术更新,加快经济发展,均积极构建相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技术技能人力资本培育的良好机制,在切实提升人力资本总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职业院校作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必须着力提升自身生成科技资源和将科技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的能力,承担起国家科技创新及其转化的重要使命。为此,职业院校需要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有效提升教师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和科技转化能力,使学校专业建设始终对接产业发展的最前沿需求,转化科技进步的最前沿成果,让职业院校成为国家科技成果传承、转化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职业院校持续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育能力,是推进科教融汇的核心目的。已有研究表明,国家科技进步依赖于长期的技能积累与开发,但人力资本并非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只有在足够的高水平人力资本积累前提下,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产生。经济学研究一再表明,当人力资本低于某一阈值时,只有学习或技能积累才能产生增长;当高于这一阈值时,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并驱动经济增长。因此,发达经济体无不拥有培育适应性强的高技能劳动力的职业院校。当前,职业院校应当全面更新办学理念,精准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技术技能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性,以完善专业对接产业机制为抓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培养适应科技变革的产业工人,以此持续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可以说,职业院校既是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人力资本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引发持续科技变革的重要力量。
职业院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是提升科教融汇质量的根本路径。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能够实现人才供需适配与劳动生产率提升,为职业院校科教融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首先,要以扩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范围为关键举措。宏观上,持续提升产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开放度,扩大产教融合范围,建立职业院校适应产业需求的有效推进和保障机制;中观上,行业与职业院校形成良性密切互动机制是扩大产教融合范围的内生机制,关键是要形成可持续的运行格局和规则,职业院校必须基于行业人才预测和相关标准周期性调整专业标准、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微观上,企业与专业是扩大产教融合范围的主体,创建个性化共建共享模式有利于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说,通过相应的政策激励,职业院校专业与企业充分合作,基于科教融汇培育更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将形成持续推动科技进步、支撑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次,在扩大产教融合范围的同时,还要提升产教融合质量。特别是在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布局的结构性适配基础上,要着力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与行业技能需求的结构性适配,适应区域重点行业领域特定的技能需求链条,培育职业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形成技能人才的梯度化供给能力。同时,要深入改革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质量的评价方式,引入区域产教融合第三方评价,对人才供给的结构适配性进行全面诊断与评价。
科教融汇为职业教育开启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动能、创造了新模式。可以说,科教融汇既是当前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职业院校提升技能开发与积累能力、全面助力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方式,应当成为职业院校办学与发展的新的发力点。
(作者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