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创办于1956年,是福建省首批创办的8所省属本科高校之一。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办学方向,以服务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成长为己任,秉承“追求卓越 甘为人梯”的学院精神,恪守“学高为师 身正乃范”的校训,扎根八闽大地,矢志强师兴教,为福建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连年荣膺“省级文明学校”“省级文明校园”等称号。近年来,在推进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建设征程中,学院全体教职工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把“省级文明校园”这块“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为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以高站位加强统筹谋划,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有力
福建教育学院党委以“高校要走在精神文明建设前列”为遵循,把精神文明建设列进“一流省级教育学院”建设进程,列进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每年度工作要点。制定《福建教育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三年规划》,明确通过“六抓”塑造“六美”,即:抓思想道德建设,塑造思想引领之美;抓领导班子建设,塑造责任担当之美;抓师德师风建设,塑造敬业立学之美;抓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文化育人之美;抓校园环境建设,塑造和谐家园之美;抓阵地建设管理,塑造规范有序之美。
以高标准抓实六个方面建设,推进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理论武装与价值引领并行,抓实思想道德建设。一是坚持落实并持续完善党委中心组、中层干部理论学习小组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分层分类举办处级干部、党务干部、青年干部(教师)专题研讨班,每月举办机关党总支“理论学习论坛”和“梦山青年干部论坛”,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掀起持续广泛的“大学习”热潮。二是立足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功能定位,制定学院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等共同体,与人民日报出版社等联合举办福建省“铸魂育人,全面推进中小学大思政”研讨会,发挥福建省大中小学课程思政教研联盟作用,构建开放共融的“大思政”格局。2个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分别荣获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名单。三是持续深化党的统战和群团工作,举办统一战线“同心沙龙”活动、共青团主题团日活动,定期召开教代会、工代会,开展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和党政工迎春联欢会,凝聚同心奋斗的“大团结”力量。
能力建设与作风建设并重,抓实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党委会议和院长办公会议议题管理,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二是着力提升办学治校水平。有序推进依法治校,完成学院章程修订,顺利通过福建省首批高校法治工作测评;有序优化内部治理体系,调整优化内设机构科室设置;有序推进学历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构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系。三是着力巩固良好政治生态。采取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若干举措和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九条措施,提出培训办班“六要六不得”纪律要求,开展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检查,持续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办学环境。
师德教育与业务引领并举,抓实师德师风建设。一是持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连续15年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拍摄师德宣传片《师当如莲》,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课程,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和学员管理处,加强教师、学员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二是创新实施师德师能双促行动。实施青年教师“启航”计划、骨干教师“远航”计划、学科带头人“领航”计划,涌现了一大批名师、良师,1人享国家津贴,16人入选“国培计划”专家库,1人为福建省首批特支人才“双百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荣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三是搭建师德教育实践平台。持续举办百场“师德大讲堂”,被福建省教育部门纳入全省师德专题教育公共平台,成为高品质师德师风公益项目。建立师德博物馆,加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积极参与高校博物馆联展,积极申报成为“大思政”教育特色场馆。拓展建设师德书画馆,成为大中小学开展师德师风现场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
育人功能与办学特色并显,抓实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持续加强校园文化统筹谋划。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发展定位功能和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努力建设思想道德高尚、“师训”特色凸显、学术氛围浓厚、文化生活丰富、校园环境雅致的校园文化。二是持续丰富“师训”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加强校风、校训等办学理念类校园文化宣传教育,打造“教苑清风”“梦山论道”“铸就师魂”“名师之路”等“师训”校园文化特色品牌,“以师训校园文化强化育人功能”项目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名单。三是持续打造新风正气学院“名片”。学院以打造培训质量、关键课程、教育服务、数字教院四大品牌为抓手,开展“名片”践行活动,持续打造“建设一流省级教育学院,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风正气学院“名片”。
条件改善与品位提升并进,抓实校园环境建设。一是持续加强校区建设。成立校区改扩建项目工作专班,把校区整体建设规划与局部美化改造同步推进,完成校区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评审工作,获正式立项。完成学术与资源交流中心一体化改造、校园绿化升级、食堂改造等项目,校园面貌得到改善。二是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定期开展校园安全稳定隐患排查整治,2021年被福建省教育部门授予首批“省级平安校园”称号。建设安全教育体验馆,举办50多场公益体验活动,被授予福建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福建省毒品预防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福建省消防科普教育基地以及福建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三是持续强化环境育人功能。加强校史馆、师德博物馆、安全教育体验馆、艺术活动中心、学术与资源交流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构建符合校区场地实际且功能齐备的校馆一体全环境育人模式,图书馆学术资源与交流中心荣获“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称号。学院把校园文化融入校园景观、融入文化活动场所、融入培训课堂,以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浸润师生心灵。
严管细管与建好用好并济,抓实阵地建设管理。一是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修订学院贯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考核办法、联系点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三早”要求,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专题督查、总结报告、通报等制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二是加强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管理。严格执行哲学社会科学论坛、讲座、报告会、研讨会“一事一报、一会一报”制度,严把授课专家选聘、培训课堂等关键环节。连续12年承办福建省社科界学术年会教育分论坛,打造高端学术论坛品牌。加强对教材、网站、出版物、新媒体、宣传栏以及其他院设研究机构的监督、管理。基础教育研究院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智库培育单位,学院主办的期刊《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入选“基础教育教学类综合性期刊高转载指数名录”,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杂志获“全国高校质量进步社科期刊奖”。三是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加强“三微一端”等自媒体建设和“三审三校”质量管理,网络环境积极健康向上。学院官网完成升级改版,福建基础教育网点击访问量突破2.6亿人次。充分利用校外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讲好学院故事,3年来学院重要活动和办学成效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以高质效赋能事业发展,推动创建工作见实见效
一是进一步提振自信自强精气神。学院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办学定位,广大教职工把创建文明校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信心、力量转化成“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行动力,着力打造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的学科支撑体系、高标准的综合保障体系、高素质的师资引育体系、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体系、高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高效能的内部治理体系,加快建设“一流省级教育学院”。二是进一步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近年来,学院聚焦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文明创建成果转化。培训主业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国培中标项目涵盖教育部门及中西部地区,承办教育部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70余项,省培项目全部完成,职教培训项目稳步增长,委托培训项目逆势增长;制定实施“十四五”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人才队伍不断优化;研训融合实现新突破,首次获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人均教师课题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成人招生录取屡创佳绩,现有学历继续教育在册生4万余名,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教育服务有力有为,持续开展乡村校“链接—赋能”行动计划,连续5届承办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连续6届协办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承办福建省“劳模工匠(名师)进校园”活动,指导全省教师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取得突破性成绩。三是进一步树牢为民服务宗旨。学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师生员工满意作为校园文明创建工作的首要标准,紧盯师生员工急难愁盼问题,梳理形成“我为师生办实事”项目清单,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实施“校安工程”,为教职工和学员提供更安全的办公环境和更舒适的学习研修空间,开通培训发票“一站式”审签服务,办理教职工医疗补助,编印学院管理服务办事指南,安装交通便民设施,提升定点车辆服务品质,举办“空中课堂、名师优课”活动等,一系列好事、实事、暖心事让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有获得感。
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福建教育学院坚持文明校园创建与内涵建设同步、常态创建与长效机制并重、特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齐抓,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积极建设“一流省级教育学院”、大力推动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建设而不懈奋斗。
(范光基 骆树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