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改风采
2024年04月14日 星期日
长沙医学院
坚守教育初心 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吉焕芳 张炯宇 龚杰玲 王珺 章乐

    2023年12月26日晚,在长沙飞往成都的3U8768次航班上,一名女乘客突发头疼、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听到求助广播后,4名医生第一时间对该乘客进行了急救,最终成功帮助她脱离险情。这4名医生都是长沙医学院的毕业生,分别是2000级临床4班的胡昌顺、2013级临床7班的李帅博、2014级临床6班的邹星宇和2015级临床1班的张润专。12月28日,长沙医学院对高空救人的4名毕业生进行了表彰,感谢他们在万米高空开展紧急施救,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无愧“千年长医、济世惠民”的校训。

    一直以来,长沙医学院坚持办好医院、学院、研究院“三个院”,写好治病救人、教书育人“两本书”,着力培养“懂医精药”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强化课堂与实践并重、科技与人文并举,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至今已培养15万余名应用型人才,当中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典型代表,3000余名校友成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等医院骨干,为我国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办学单位、全国就业先进院校、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平安高校等荣誉称号。

    固本强基 积极搭建医教研人才高质量发展平台

    长沙医学院是2005年3月获批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首所民办医学本科院校。

    学校于2011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5年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入选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点,2019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是国内首批通过三项全面大评估的民办本科院校之一。2021年获评湖南省民办普通本科学校2020年度办学情况检查优秀单位。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入选湖南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省普通高等教育类别仅11所高校入选,学校是其中仅有的民办本科高校)。

    近年来,长沙医学院坚定实施人才战略和特色战略,不断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目前,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湖南省“十三五”应用特色学科1个、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2个。

    人才是发展的原动力,学校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稳定性好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高质量人才,聘请院士1人,指导学校医学教育发展。通过多年的人才引进与培育,学校现有正高职称教师207人、副高602人、博士450人、硕士1032人,拥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学科带头人等数十人。

    历年来,立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4项。近5年,教师主持各类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474项、湖南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45项、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63项;发表论文2435篇,其中SCI期刊583篇(JCR一区论文235篇、二区论文140篇),中文核心期刊515篇;获得专利350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满足社会医疗服务需求的使命。当前,长沙医学院主动面向社会,服务基层,逐步形成了医教研相结合培养基层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特色,全力以赴,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长沙医学院校长何彬生说。

    以质量为基点 创建“医教研做”培养模式

    长沙医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医学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以培养更多具有扎实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兼备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具备临床工作和人文关怀能力、协同创新与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较强临床思维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深化医教协同,实现“医教研做”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三大改革、四项建设、五种能力”的基层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基层好医生。

    围绕“一个目标”,创建“医教研做”培养模式。学校主动适应地方发展需求,构建学校、附属医院、地方政府部门、医疗卫生行业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推进校院一体化和临床教学基地标准化、同质化建设,实现附属医院师资、教学、科研平台等的共建共享。如今,临床医学专业按照校院“合作教育、合作研究、合作就业、合作共赢”的思路,形成成熟的“医教研做”(“3+2”)培养模式;在该模式的基础上,采取“1+2+2”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基层医学人才,采取“2+1+1+1”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一是合作教育。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与桥梁课程学习;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完成临床课程学习与临床实习。学校定期检查教学情况、开展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等活动,各医院严格执行临床教学18个环节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进行同质性管理。二是合作研究。学校与各医院共同建设重点学科与特色临床专科,共同探索开发医疗新技术;医院医师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科研项目,学生参加医院科研项目、社区义诊、预防保健和卫生宣传工作。三是合作就业。医院在实习、见习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医院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学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突出“两个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人类健康的守护者为目标,突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一是德育为先。坚持将立德树人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人们的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二是能力为重。统筹优化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教育,促进基础与临床课程相互融合、渗透,推动基础与专业融合,专业与行业对接,增强学生的工作胜任力、适应性与发展性。

    以临床能力为导向,推进“三大改革”。长期以来,长沙医学院医学类专业课程设置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进行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的纵、横向课程整合。一是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与科学方法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个性拓展课程六大模块组成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推进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增设“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哲学与医学”“医学文化专题讲座”等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六位一体”全科实践能力。建立“多环节、分阶段、全过程、实用化”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贯穿教育全过程;坚持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坚持开放性原则,增强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坚持全程评价原则,对学生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考评、控制与反馈。经过实践与改革,实现个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提升素质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个性健康发展。二是深化教学改革。首先,更新教学内容。一方面,整合课程,强化知识和能力的交叉,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实验有机整合成“机能实验学”,“诊断学”等12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整合成“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另一方面,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设“医学文化专题讲座”选修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医学文化与培养高尚医德相结合,引领青年学子心向基层、服务基层。此外,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一流本科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慕课、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如今已成功建设了46门国家、省级优质课程。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学校和各医院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PBL)、案例式(CBL)、混合式、情景式教学,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课制宜选择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调查表明,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反映效果优良率达90%以上。三是推进考试改革。坚持“全面考核,突出能力;多种方式,注重过程;综合评价,教考互促”的原则,强化“三能力、四作用、五有利”的考试激励导向功能,突出课程考试“四个转变”,构建了考试内容综合化、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过程全程化、考试要求执业化的多元型课程考试新模式,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导向功能和杠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以质量为落脚点,统筹“四项建设”。一是推进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完善基地教学管理规范与制度,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合作与退出机制,聘请临床教学基地专职督导,实施远程监控,学校定期巡查、开展评教与评学等方式,提高临床教学基地整体质量和临床教学质量的同质性。二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师849人,其中博士占比达11.5%,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达82.3%,高级职称占比达48.6%,建设了3个院士工作站、4支科技创新团队、5支优秀教学团队。学校积极实施“博士化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名医培养工程”和“双语教学计划”,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每年派专家组到医院开展专题讲座、示范教学、教学查房等活动,提升各医院临床教师教学能力。三是推进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建有省级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建设了高标准的动物中心。建立开放式临床技能示范中心。促进临床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对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索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实施全员临床技能竞赛。依托高级虚拟仿真模拟人、SP病人等形式,通过临床真实病例题、优质临床教师队伍及特色临床技能评价体系抓赛事,促进学生临床思维、临床诊疗、团队合作、医患沟通等能力的整体提升。四是推进“六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学校不断完善与发展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质量标准、质量基础、质量监控、质量评价、质量保障与质量改进“六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全面监控各教学环节质量,从人财物信息诸方面保障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围绕目标,培养学生“五种能力”。在条件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全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医患沟通、临床技能与思维、创新创业、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个性发展与社会适应五大能力,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五术”好医生。

    以有效输出为“指挥棒” 促进就业服务基层

    办学以来,长沙医学院从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现状着手,确立了“满足需求、服务基层、促进就业、终身发展”的育人方略,与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医院合作探索育人新模式和新路径,着力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价值引领。在育人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面向基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号召他们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服务建设美丽乡村和健康中国。

    体医结合。体育课开展体医结合教学,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常见病的预防及康复技能,使学生既能强健自身体魄,又能开具运动处方,帮助他人预防疾病、恢复健康,成为大健康、大体育时代背景下的健康良师。

    实践熏陶。实践是创新的源泉。通过社会实践,医学类学生了解基层社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激发内心的潜在动力。学校明确设置学生暑期乡镇社区医疗见习实践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到边远地区农村支医、支教,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投身基层的决心。

    第二课堂。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引领,以创新创业、学术科技、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思政。专业课突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医治,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与卫生安全教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的基层好医生。

    围绕社会需求 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通过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科技服务、公益宣传、社会扶贫等方式,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承担了长沙市望城片区及城乡接合部的重大、疑难、危急疾病与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的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安全应急服务,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学校援鄂医疗队、援琼医疗队赴湖北、海南等地参与医疗救治。二是提供人才、智力、信息、科技平台和转化成果,对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起到助推作用。如学校首次提出“中医药农业”新理念,培育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农业科学研究方向,自主研发的一系列中医药产品已成功转化上市。三是学校红十字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急救知识宣传、预防艾滋病等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学生们的突出表现被湖南电视台、新浪网、红网及服务地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四是学校每年组建30余支校级“三下乡”团队,赴湖南省各市县及贵州、青海、新疆等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知识普及、基层现状调研、关爱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和体验基层生活等社会服务工作。五是主动开展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积极参与爱心助学、捐赠、扶贫、科普知识宣讲、施医赠药等社会公益活动。学校累计出资1亿余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其中扶贫助学7000余万元、救助灾害2500余万元、振兴乡村1000余万元。

    坚守育人初心 培养更多大国良医

    担当社会责任,坚守教育初心,护佑百姓健康,始终是长沙医学院人不变的追求。全体师生锐意进取、不懈努力,为医药人才培养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专业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后,师资队伍、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等各项建设水平逐年提升。学校于2015年顺利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临床医学专业办学情况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肯定与好评;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1个、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1个、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2个、重点实验室5个、院士工作站4个,湖南省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湖南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支、基础课示范实验室1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1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基地1个,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3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3门(支)、精品课程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优秀教研室3个、优秀实习基地3个,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与中心25个。

    校院合作实现共赢。各医院严要求高质量完成临床教学任务,学生对教学医院满意度高达97%,有效保障了实践教学质量,助推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迈上新台阶。教学医院将合作教育作为医院的发展战略,通过教学教改、合作研究,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软硬实力得到大幅提升,10家医院晋升为三级医院,2家医院晋升为三甲医院。3家医院获批省级临床医学专业校院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3家医院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践教学基地。校院合作共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助推了地方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德育效果显著。例如,临床医学专业“爱传万家”团队入选中国青年网“镜头中的三下乡”“十好团队”,受邀前往北京参加颁奖仪式和“三下乡”座谈会,被列为“美丽中国实践团”全国重点团队。同时,涌现出一批职业素质高、富有奉献精神的学生:贺军辉在衡阳雁城街头勇擒抢劫犯,被衡阳市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全国“三好学生”陈炳哲在冰冷的深水潭中连救2名落水儿童,被甘肃省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漫画麻醉师”姚祥利用漫画帮助听障产妇生下宝宝,多家电视台、网络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以曹俊彦为代表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无私为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专业知识水平高。近5年,学生课程成绩优良率保持平稳或提升,执医考试通过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年上升,其中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99.56%。

    实践创新能力强。近5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三等奖3项,华中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单项奖5项,湖南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4项;其他学科竞赛奖项近百项。学生承担国家、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共56项,校级项目近40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专利10项。学生袁磊2016年获中国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基层就业率及好评度“双高”。据统计,近5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0%左右,其中医学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比例保持在48%左右。多年来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整体评价优良率均在90%以上,普遍反映毕业生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团队合作意识,职业综合素养高,专业知识扎实,工作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

    获得医学教育专家认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对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情况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学校办学宗旨和目标明确;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开展符合基层医疗卫生需求的临床教学和临床见习、实习活动,并取得良好成效;建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保证临床教学和学生考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临床教学同质化实现较好,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有效;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了较高质量的医学专门人才,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立足基本国情,紧扣时代脉搏。长沙医学院将继续把医学人才培养摆在“国之大者”视野中考量,不断思考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医学教育、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医学人才,在“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下,积极发挥大学智库功能,为疾病防控、医疗改革等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奋力建成高水平医科大学,为推进“健康中国”“健康湖南”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吉焕芳 张炯宇 龚杰玲 王珺 章乐)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