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9日 星期二
反网暴呼唤加速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林斯琦(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22级本科生)
涂凌波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回放

    2023年2月,在湖南桑植县某中学举行的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上,符文迪的发言因热情激昂冲上热搜,引发争议。近日,“青年人大”微信公号刊文《百日誓师后,她如何走出舆论场的风暴眼》,介绍了她去年高考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后,走出网暴阴影,并投入全新大学生活的历程。

    主持人语

    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如同过街老鼠,尽管人人喊打,但是却时常抬头。互联网因多元、匿名、互动、碎片化等特征,成为滋生网暴的土壤,也让个体显得十分渺小、无能为力。因而,从网暴事件中成功走出来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更是实属不易。我们在为其点赞的同时,还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网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拒绝网暴,既需要网络空间中每个人自律自省,也需要发挥他律的力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机制建设,还需要全社会为受害者提供及时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青年说

    悲剧后的谴责声尚未消散,新的网暴事件却又再度上演。像符文迪一样抗住网暴最终走出阴霾的受害者实为少数,更多受害者则深陷网暴苦海,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改善“受害者维权难、施暴者还敢犯”的治理现状迫在眉睫,构建全链条监管治理体系,筑牢事前、事中、事后反网暴全屏障,已经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作为网暴滋生地,社交平台在网暴事件中是重要的责任主体。当前,社交平台网暴治理多呈被动式防御,“一键防护”等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治理效果,但仅作为网暴行为发生后的应急措施,其中产生的时间差依然给当事人带来了无法消弭的伤害。如何利用算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成为新时代社交平台治理网暴的重要课题。社交平台要将网暴治理环节前置,利用人工智能自动识别技术,加强网暴预警,以适应网暴者采用网络黑话、梗文化攻击的网暴新形态,快速切断网暴扩散的链条。

    严惩网络暴力,还迫切需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不断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理之策,但公众维权的困境依然较为明显。网络匿名性和即时性使网暴证据难以收集,施害成本低而维权成本高,维权困难让很多受害者只能选择沉默。同时,现有法律对于施暴者的惩处力度较弱,与网暴带来的社会危害相比犹如“隔靴搔痒”。欣慰的是,立法打击网暴越来越成为共识。加快出台反网络暴力法,依法重拳出击,将摔碎网暴推波助澜者“法不责众”的算盘。

    完善反网暴机制任重而道远,社会中的所有主体都有一份责任。学校应加强宣传教育、学生网络行为监管和家校合作;网信部门和司法机关可通过评估社交平台反网暴治理表现提供经济性激励和社会声誉性激励;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确自己的言论边界,理性友善发言、共建和谐网络生态。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