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展台
2024年04月07日 星期日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培养外语人才 服务中国—东盟开放合作
邓联健 白佳芳
学院语言服务志愿者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
学院与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本雅明出版公司共建国际翻译研究文献中国中心
学院学生在南宁海关实习

    拥有76年办学历史的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秉承创校校长马君武提出的“复兴中华,发达广西”办学宗旨,持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外语专业人才。新时代新征程,学院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打造优质学科专业,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事业倾力提供语言服务人才支撑,并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与区域服务良性互动的成功路径。

    因应时代需要打造高水平学科专业

    广西大学于1947年设立外文系,首任系主任为著名外交家、剑桥大学博士骆介子先生,英国文学专家、翻译家周其勋教授曾长期担任系主任,现任外国语学院院长为外语界著名学者、清华大学二级教授、人文社会科学杰出人才罗选民教授。学院专业设置一直因应时代需要,1947年开设英语本科专业,1950年开设俄语本科专业,1973年开设日语本科专业。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后,学院于2007年开设东盟非通用语种泰语、越南语本科专业。1993年学院获建翻译理论与实践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学院牵头申报“马克思主义文艺与传播”二级博士点,获得教育部门审批通过。目前,学院拥有英语、日语、越南语、泰语和翻译5个本科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5个研究方向;开设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日语笔译、越南语笔译4个翻译专业硕士(MTI)方向。学院先后获得自治区人才小高地(翻译)、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英语)、自治区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群(英、日、越、泰、翻译)和国家特色专业(英语)等办学荣誉。进入新时代,学院以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己任,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在学院的5个本科专业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英语、越南语、翻译、泰语),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日语)。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院的英语、翻译、泰语三个专业为A档,越南语与日语专业为B+档。“翻译概论”于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在软科中国学科排名中,广西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实现连续攀升,从2019年第119名(位列前52%)、2020年第82名(前36%)、2021年第72名(前31%)、2022年第69名(前29%)攀升到2023年第60名,目前已进入全国前25%方阵。

    改革创新,人才为本。2018年以来,学院引进多名海内外知名外语学者,包括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前会长罗选民、香港翻译学会前会长陈德鸿、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院荣退教授叶子南、美籍华裔诗人兼翻译家裘小龙、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首席教授严辰松、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副教授庄柔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越南语专家祁广谋教授、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邓联健教授等,形成翻译学方向优势突出、其他方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学院目前在册专任教师共91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3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名、在读博士学位教师10名,有君武学者1名、君武特聘教授3名、特聘教授3名,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大部分教师具有海外深造、访学、工作经历,多名教师在全国性教学竞赛和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2020年获教育部门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专著)、三等奖(专著)。学院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10项;2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入库目录;5年来新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在Babel、Orbis Litterarum(《世界文学》)、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以及《中国翻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2023年,院长罗选民申报的项目“大翻译、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

    学院凭借自身学科优势,自觉承担国际文化交流使命。学院成立“亚太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整合自治区内外及亚太地区部分国家的研究力量,开展翻译和跨文化传播研究。学院主编3种学术期刊: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的英文期刊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创刊于2014年,现已成为ESCI检索刊物;创办于2015年的AMI入库集刊《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可;2000年创刊的《中华翻译文摘》是荷兰本雅明出版公司收录全球翻译论文摘要的重要来源辑刊,是国际文献检索的重要窗口。学院还与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本雅明出版公司共同创办了国际翻译研究文献中国中心。此外,学院连年主办“东方与西方:国际作家、翻译家、评论家高峰论坛”“亚太翻译与跨文化研究论坛”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以上研究机构、学术期刊、会议平台,为促进高层次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西大力量”。

    瞄准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优化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作为广西一所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双一流”建设高校、“部区合建”高校,广西大学树立了服务广西、贡献西部、牢牢扎根八桂大地的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的目标。外国语学院在学校办学目标的引领下,精准研判中国—东盟全面深入合作和广西开放型发展对高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据此定位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优化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扎根广西、面向东盟,优化区域所需人才供给。学院开设的越南语、泰语两个东盟非通用语种专业,每年各招生30名左右,其中70%左右为广西生源,近5届毕业生80%以上在广西就业。越南语、泰语两个东盟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不仅具有语言优势,而且熟悉广西民族区域区情和邻近国家、周边地区情况,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所涉及的经贸、外事及文化交流等领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语、翻译、日语专业本科生,有50%以上广西生源,40%以上的毕业生在广西就业。为更好满足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对非通用语种高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学院自2020年起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增设国别和区域研究(东盟)方向,并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下增设越南语笔译方向,两个方向每年招收研究生约20名,实现了涉东盟外语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学院除了设置直接面向东盟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方向外,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方向上,人才培养服务面向遵循“七三开”的原则,即70%左右服务通用领域、30%左右服务广西建设和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学院在本科和硕士两个办学层次上完善了学科专业体系,深刻诠释了“牢牢扎根八桂大地”的办学情怀。

    多措并举,全面优化人才培养能力体系。学院对“‘东盟’面向”办学特色进行总体设计和全面谋划,通过系列举措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化“东盟”特色。通过派遣教师赴东盟国家深造或进修、聘请东盟国家高水平外籍教师和专家、引进东盟国家毕业优秀博士等方式,教师队伍的“东盟”力量不断增强。基于一大批东盟相关研究课题、学术专著、教材、学术论文以及口笔译服务,教师队伍已形成浓厚的“东盟”“成色”。二是在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上增加“东盟”及“广西”元素。学院一方面建设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口译实务”“东盟国家社会与文化”“东盟国家通用语导论”“少数民族文化与翻译”等特色课程,另一方面注重在其他通用性课程中补充涉东盟、涉广西的外文教学素材。专任教师整理利用中国—东盟合作各项口笔译活动的真实翻译材料,形成课堂教学真实案例,素材包括每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内参展商和国外参展商的双向翻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壮族经典故事翻译、防城港市翻译项目、玉林博览会翻译服务项目等。三是在协同育人上用好“东盟”平台。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后,学院密切配合自治区人事部门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高级翻译培训计划,并进行多方位的细致准备,逐步形成“师资、课程、研究”三位一体的面向东盟的翻译人才培养能力体系。学院骨干教师10人次受自治区人事部门选送比利时蒙斯大学、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等分别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高级口译培训。3名教师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留学基金资助,在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英国萨里大学访学一年,还有多人有联合国总部、欧盟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考察学习经历。经过系列培训与丰富历练,学院打造出了一支由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10余人口译教学与服务优秀团队,形成老中青结合、三代传承接力、后备力量雄厚的梯队结构。越南语、泰语、日语专业也均有数名口笔译经历丰富的教师。学院积极与直接服务于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协同育人项目。目前学院已在广西外事部门、广西教育部门、广西国际博览事务部门、南宁市外事部门、中国银行广西分行等10余家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派遣300余人次学生进行为期一至两周的“真刀真枪”语言服务实践。四是在国际合作办学上持续坚持“‘东盟’面向”。根据2009年学校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社会与人文科学大学、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泰国国立法政大学签署的合作协议,对方学校长年派遣高水平教师来院任教,两个专业均先后实行“3+1”“3.5+0.5”培养模式,即分别在境外学习一年或半年。截至目前,学院越南语专业已累计派出292人,泰语专业已累计派出323人,共计615人。

    在加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方面,学院开展了“好读书”沙龙活动,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举办联动读书分享会,该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广西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研究论丛”汇集了高年级本科生4个方向的研究论文,202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国别新声》系区域国别(东盟)研究,在其他3本有关语言、文学、翻译的文集中,东盟题材也不断出现。该本科生系列研究丛书的率先出版,得到国内专家的好评。

    打造口译品牌,持续服务中国—东盟开放合作

    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举办20年来,学院口译队伍与中国—东盟友好关系相伴相随,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同成长,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器”和广西的亮丽名片。翻译工作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承担了桥梁角色,从主题演讲、小组讨论、项目签约到新闻发布、企业展示,甚至文化展览讲解、商品采购等,都有外国语学院口笔译专业师生的身影。2004年至今,学院各语种师生已连续20年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提供口笔译服务,对于促进各个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由外国语学院师生组成的口译团队手持口译“小黄本”,以“促进双边沟通,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用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院口译教师团队利用每年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系列论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提供交替传译、同声传译、陪同口译和笔译服务的机会,产出了丰硕的口译教学研究成果。先后主编出版《广西口译实务》《中国东盟自贸区英语口译实务》《英语听译教程(东南亚口音)》《商务英语口译》《会展现场口译》等特色教材,以及《英语口语初级教程》《英语口语中级教程》《英语口语中高级教程》《英语口语高级教程》4部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多门,获得多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院口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大批毕业生活跃于对外政治、文化、经贸合作交流场合,在校生获得“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金奖、全国商务英语翻译大赛冠军、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一等奖、海峡两岸口译大赛总决赛亚军、全国口译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等诸多高级别奖项,并多次包揽全国口译大赛广西决赛区冠、亚、季军。

    因连续20年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持续提供优质语言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输送优秀翻译人才,“西大口译”已成为亮丽的品牌。同时,持续、大量的社会服务不断刷新学院的办学理念与思想,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习实践平台、鲜活教学素材等一系列教学资源支撑。学院教育教学与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服务—反哺”探索,成为人才培养与区域服务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

    依托新文科项目,探索卓越外语人才培养新路径

    进入新时代,学院更加关注国家对高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力争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针对外语专业学生语种较单一、岗位适应面较窄以及跨文化思维能力存在短板等人才培养瓶颈,学院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2021年,获批教育部门首批新文科研究改革实践项目“‘一带一路’双复型‘1+1+1’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创设了一个由英语、日语、越南语、泰语4个语种组成的25人非学分制实验班“汇学班”。该项目基于广西大学一流学科“土木工程”、优势学科“农学”“林学”以及新兴学科“海洋学”的学科资源,紧密对接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和产业链布局,以1门理工农学科的背景知识、1门通用语种(英语或日语)、1门东盟非通用语种(越南语或泰语)“武装”学生,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培养标准、技术方法和质量评估5个方面探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特色,突出交叉专业“本土化”、培养模式“协同化”和实践培训“田野化”的“三化”特色,构筑起科学思维驱动、语言能力驱动、交叉学科驱动、语言服务驱动、学术研究驱动的“五驱动”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打造“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双复型国际化语言服务人才。实验班通过讲座、“第二课堂”、线上微课、调研实践等形式进行跨学科融通培养,优化拔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培养其跨界创新思维能力,初步探索出拔尖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手段、新方法。

    鉴于外语专业的特殊属性与任务,学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周密研判国际形势,寻找新的使命担当。外语专业是涉东盟事务所需人才的重要支撑,外国语学院各专业依托广西壮族自治区2023年新文科项目“面向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和中美东盟竞争的外语一流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着力培养一批能够在东盟大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处理专业事务、有力争夺话语权的卓越人才。一是引入学校其他学科涉东盟方向的教学资源,与外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应对东盟事务的“外语+专业”能力。同时强化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对东盟国家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度研究,并将之转化为教学资源,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话语权争夺能力的人才。二是依托区域资源,打造人才培养的“广西”特色。将涉及广西文化、工业、自然资源的文本资料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知广西”“爱广西”的情怀,训练学生“讲好广西故事”的能力,并借此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三是发挥外国语学院多语种优势,实施复语人才培养。立足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两个通用语种专业和泰语、越南语两个东盟非通用语种专业,通过“一主一辅”模式,培养“一精一会”复语人才。四是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学生实务工作能力。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拓展等途径构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全面培养、提升学生处理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国家、自治区级新文科教改项目,学院着力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语言服务拔尖人才,同时在面向东盟培养卓越外语人才方面作出有益探索。以上举措一方面可打造一支能够胜任东盟相关外交、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实务型生力军,另一方面能为争夺涉东盟国际话语权提供理论型人才后备力量。

    树立精准战略眼光,高位谋划未来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坚定文化自信,推行教育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外语人才;学院将立足广西、服务东盟、胸怀世界,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邓联健 白佳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4-04/07/04/ZGJYB2024040704_b.jpg 04 中国教育报 5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