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在总结学校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凝练形成“融和共生、自主发展”的“融生”办学理念,以“融”喻教育内容、方法,以“生”喻教育目标、结果,积极开展“融生”课程的探索实践,旨在通过构建融会文化正气、融合创新实践、融通深度思维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修得高尚品德、发展潜能智慧、提升综合能力。
融会文化正气,生成课程目标
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凝练“融生”课程目标,具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融正生德”,取“以正养德”之意,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二是“融思生慧”,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启发学生智慧;三是“融行生力”,“行”为实践,“力”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融行生力”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地生根。
融合创新实践,生发课程形态
学校积极打造教师研究共生体。以“事”为由,成立10支研究团队,“事”就是为了解决课程开发中的某一问题而确立的“主题”,既基于本专业学科,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在“独创”与“共创”中,综合考虑学校育人目标及特色、学生兴趣、三类课程的统筹协同,以省级课题“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融生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为引领,生发多种“融生”课程形态。
学校将融生课程分为三大类: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基础类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拓展类包括活动课程和研学课程,为必修课程。研究类包括超市课程和社团课程,为选修课程。拓展类和研究类为校本课程。一是每种课程下分若干模块,如活动课程中的“志愿服务”,设立“三大板块”(“学雷锋”季、“温暖十二月”季、寒暑假“动感假日”季)与“四大主题”(社区服务、环保志愿、慈善关爱、文明宣传),课程内容打通全年,确保每个学生每年有3—4次志愿服务体验。二是把握好与国家课程教材的内容互补和知识衔接,做好拓展和补充,统筹整合实施。如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我们的公共生活”“绿色小卫士”等单元内容安排在“志愿服务”模块中实践体验。三是设计适合课程特点的实施途径,如超市课程日、研学课程周、社团课程节、活动课程月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融通深度思维,生长教学智慧
学校将创新教与学的模式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强大引擎,“主引擎”为项目式学习,“副引擎”为适合各种课程形态的教学法,构建了“融生”课程学习策略体系。
在“主引擎”项目式学习实施中,一是制定了“五环十要素”的项目式课程开发流程,主要包括课标引领(主题、目标)、任务驱动(情境、问题)、持续探究(知识、能力)、成果公开(设计、展示)、复盘评估(评价、反思),此开发流程符合项目式学习的内涵特征,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二是以项目式学习的视角对相关学校课程形态、内容进行了迭代重构,构建“三类四基”项目式课程框架,“三类”指的是学科类项目式课程、跨学科类项目式课程以及活动类项目式课程;而“四基”则指的是课程内容的四种主要载体:基于教材内容、基于学科延展、基于校本课程、基于实践活动。前两种由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开展研究,后两种由学校整体调配人员组织实施。三是制作《项目式学习手册》,为项目式学习的准备、实施、评价及资源拓展提供了载体。搭建“包罗万‘项’”等展示活动平台,为成果公开、复盘评价提供多元渠道。
在“副引擎”系列教学法的创生中,研究推行了与不同课程形态适切的各类教学法,如在各学科普适的“四轮驱动教学法”、学科项目化中实施的“项目导引教学法”、研学课程中的“亦文亦博交互式教学法”、科学课中的“探索·研讨·迁移”教学法等,与项目式学习这一“主引擎”协同配套使用。
同时,建立了“融生”课程评价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星光成长树”课程评价系统,以“三章十二星”为抓手,即“正德”“思慧”和“力行”三个奖章,每个奖章对应四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每个方面用一颗星星表示,强化了即时评价和增值评价,丰富了评价主体,以活泼生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
“融生”课程的实施,有效转变了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也赋能了学校的优质发展,研究成果在平二教育集团内展示、推广,促进集团校整体办学质量提高,多门课程获评青岛市优秀校本课程,多个教学法获评区级、市级优秀教学法,课程建设的经验在省级会议上介绍。
(王岩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