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作为国家教育部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对标“五个到位”,将党建与事业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初步构建了“一带头五结合,一流党建促一流专业学科发展”党建与事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人才培养中,通过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方位着力,深入推进新时代高素质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
铸魂育人
常态长效强化思政教育
依托全国高校食品学科党建联盟,构建“党建+学科”育人新模式;与在昆高校联合,进行党建、科研等方面“联学共建”;与云南农科院药植所合作,开展院所“对标先进、争创一流”,在共建中强化理论武装新路径。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时代楷模”朱有勇、张桂梅为榜样,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头雁”工程,把红色教育、家风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
加强专业思政,根据食品类4个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各方面。
加强课程思政,成立了课程思政教研室,带动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课程思政覆盖了学院所有专业课,教研活动与教工党支部活动结合每月开展的课程思政说课活动,取得互学互助共提高的效果。
加强实践思政,在深化产教融合、院企合作中突出思政育人的实践属性,在天天向上等5家企业共建实践思政基地,在咚咚食品等10多家企业教学实训中融入思政教育,在乡村振兴、食安共治等活动中延展思政教育。
“三全育人”
初心使命贯通人才培养
基于“以食育人”的学科特色,推进“食之品”打造价值体系,凝聚师生思想向心力。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专业建设和实习实践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彰显德育功能,着力于学生道德、红色品格等价值体系的构建。
推进“食之韵”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抱团服务家乡”“民族饮食文化调研”“追寻绿色食品中的红色印迹”等活动,树牢大学生用所学知识服务家乡乡村振兴的理念,感受耕读教育魅力,在传承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推进“食之魅”营造学术氛围,发挥专家引领作用。邀请院士、专家教授、优秀校友、优秀企业家开展“食品安全、粮食安全、未来食品、溯源与信息”等系列讲座,引导师生探索食品学科的魅力,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大学精神传承、良好校风学风形成。
推进“食之智”强化科技“双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依托乳制品、畜产品、辣木等科研团队,以学校创新创业、科研平台为支撑,强化院院合作、院企合作,贯通博士带硕士、硕士带本科,构建以教授团队为核心的“导师+项目+学生”创新创业体系,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推进“食之安”深入社会实践,全力参与食安共治。组织师生进社区、校园开展食品科普知识宣传,举办食品安全检查员、食堂安全管理等培训,提升基层人员从业、安检能力,通过食品安全专家服务团边疆行深入云南70多个县开展培训、科普、咨询等服务,师生深入农村、山区开展肉制品、果蔬加工等培训,助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互促共进
党建事业融合推动发展
深化“一带头五结合”,坚持党政班子发挥好带头作用、院党委班子与行政领导班子密切结合、党支部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密切结合、党员队伍与教师队伍建设密切结合、党员教育与教师教研活动密切结合、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考核密切结合。
通过党建引领、班子带头、队伍共建、教研融通、考核同推等方式推动“五结合”落实落地,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增强。
把党支部建在畜产中心、食药同源、普洱茶等实验平台,打造特色支部,发挥云南高校创建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学校样板党支部和研究生党员标兵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近年来,学院党委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云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通过核验,有2个专业、1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和一流课程建设。导师中有“全国师德标兵”、云南省“云岭学者”“产业领军人才”“高校卓越青年教师”,有成果在《科学》期刊封面文章发表,承担国家项目27项、云南省重大专项3项,省部级及其他项目82项,获省级科技杰出贡献奖、特等奖、一等奖及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励270人,获评先进集体6个,在省级及以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等竞赛中获奖28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涌现出云南省“自强之星”和学校党员标兵等优秀学生。
(李世俊 彭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