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正在进行实训。 |
|
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村镇开展技术帮扶。 |
|
全国劳动模范劳锦洪教授(左一)在广东省南雄市水口镇下湖村脐橙种植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本文图片均为学校供图 |
如何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围绕国家战略新要求和产业升级新需求,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创新的进程中,主动融入区域共建共享,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新样板,实现自身建设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专业建设集群成势,竞速产业升级“新赛道”
学校积极响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面向产业发展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集中迫切需求,下好专业布局“先手棋”,确立“打造建筑专业群品牌、增强先进制造专业群优势、培育现代服务专业群特色、拓展电子信息专业群发展空间”的专业发展格局,建成国家骨干专业3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包含17个专业)、省域“双高”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省品牌(重点)专业6个。学校建成5个国际训练基地、2个国家级基地,获得2项世界级荣誉,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近100项国家级标志性育人成果。
健全专业“培优汰劣”动态调整机制。经过不断的动态调整,学校现有61个专业覆盖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随着佛冈新校区即将投入使用,新设未来技术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包括智慧城市管理技术、汽车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一大批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设专业将开始招生,努力赋能大湾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四类改革”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根本途径在于高素质人才输送。学校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化“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综合育人四类改革,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类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在将劳动课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并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重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专题教育等。构建“赛、学、教、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学生在全国“互联网+”“挑战杯”竞赛上斩获金奖。构建“国家—省—校—院—专业”五级大赛体系,形成良好竞赛生态,荣获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冠军,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40位、广东省第5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近年来,学校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输送了7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比例超过80%;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竞争力、薪酬水平、企业用人满意度多年居全省高职前列;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和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单位。
“产教融合”打造科技创新服务“新引擎”
高水平创新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持续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一流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制造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城建方案。
实施大企名企深度合作战略,与知名企业共建华为ICT产业学院、比亚迪产业学院、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等8个产业学院,探索产业学院理事会管理模式,赋予产业学院改革所需人、事和财权,形成新制度体系。牵头成立的广东城建职教集团是省示范职教集团,有企业与科研机构331家、学校15所。参与全国智能新能源汽车行业等28个行业产教联合共同体建设,当选全国数智双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入选东部地区产教融合卓越高等职业学校50强。
依托广东省绿色节能建筑工程中心等7个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研发—双创—服务”一体化的立地式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体系,获市厅级以上项目18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9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近110项,2023年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居全国第42位。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单位,学校联合名优企业共建现代建筑技术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承担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赛培学”活动,年累计培训近万人次,培养了两名世界技能大赛冠军,获批为第45和46届世界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近年来,学校还选派了37位专家组成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广东40余个村镇,在新农业灌溉技术、AI智能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等多个领域开展帮扶,推广新技术16个,建立示范基地22个,示范带动农户350余户新增产值或收入456万元,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系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