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曾被评为宁波市名校长的陆琦,近日在学校班队课上拿出自己24年前的高中成绩单,用“我也当过学渣”的逆袭故事,激励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有学生课后表示:“这是我喝过的最浓的一碗‘鸡汤’。” 中考不仅是考生与他人的比拼,也是考生与自己的较量。备考过程亦是一个磨砺意志、涵养品格和精神升华的过程。中考竞争激烈,初三学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他们不仅需要心理抚慰,也需要精神滋养。许多中学会给初三学生做心理辅导,邀请专家学者作报告。而陆琦校长不走寻常路,用亲身经历言传身教,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那种热衷于简单化归类的“标签论”,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固化思维,似乎一时的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永远的成绩不好,现在的成绩不好就意味着将来没有出息。其实,无数的案例,包括陆琦校长的故事,都生动鲜活地说明,成绩好和成绩差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人生不要自我设限。只要充分激发精神的力量,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后来居上并非不可能。 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对于青少年而言,简单、生硬的说教通常难以引发他们的共鸣。作为“数字原生代”,当下的中学生有着明显的网络化成长体验,对照本宣科、陈词滥调的说教往往提不起兴趣。这使得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用学生身边的榜样、身边的励志故事来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接地气、有温度的教育。谁又不曾是少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陆琦校长的故事本质上是给初三学生精神“补钙”,让学生相信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身上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名校长大多是学识渊博、成绩优异的学习精英。陆琦校长的故事显然打破了这一固化思维,让学生意识到名校长风光无限的背后,也有过迷茫困惑、失利挫败的经历。直面和正视自己的求学经历,让学生感觉去掉光环效应的校长离自己并不遥远。只要自己永不放弃、坚持到底,人生的剧本也能改写。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引导和激励学生找到痛点,与学生一起面对困难和挑战,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教书育人应有的模样。陆琦校长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提醒和启发学生即使当下成绩不够理想,也不能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暴自弃、沉沦放逐的泥沼之中,而应笃信付出足够的努力和坚持,就能有所收获,甚至实现逆袭。只要理想之火不灭、奋斗之志不移,每个人都可能超越自我。 遇上好老师是一种幸运。好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经师,也是帮助学生塑造精神坐标、校准价值航向、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的人师。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灯,关键在于激发和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显然需要高妙的教育智慧。与空洞的语言和庸俗的套路相比,陆琦校长不遮丑、不惜自我“揭短”,用现身说法、以身示范来激励和鞭策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从而提升育人成效。 人生没有固定模板,成功没有标准答案,单一、片面的以成绩论英雄显然需要纠偏。打破“唯成绩”“唯学历”的关键在于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分类评价、多元评价,不唯成绩论高低,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契合自己的成才之路,这也是陆琦校长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