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为“童年社交”提供更多社会支持
金紫薇

    近期,童年玩耍社交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不少家长反映“上千人的社区,孩子下楼找不到一个同龄玩伴”。林立的高楼、逼仄的活动空间、满满的课外班以及对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的沉迷,使孩子对真实世界缺少兴趣、对生命价值缺乏认知,面临社交严重不足的困境。

    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一方面与部分家长功利化、短视化的教育理念有关,特别是在教育竞争较为激烈的当下,孩子学习之余有限的休闲生活也被密集而程式化地安排;另一方面,儿童公共设施的老化、活动场所存在安全隐患等因素,也是造成家长不放心孩子到户外玩耍的重要原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国际基础教育八大创新趋势中特别强调社会情感能力学习,指出情感管理、人际交往、决策能力等非认知技能对个人终身发展至关重要。而培养孩子非认知技能的最有效途径,便是与同伴玩耍。因此,要从更高站位上认识儿童社交的重要性,广泛凝聚社会合力,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推进。

    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2021年,“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被正式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制定行动方案,出台社区、图书馆、学校、出行系统、公园、实践基地、儿童参与等领域的建设指引,建立区域少儿活动的组织统筹、信息发布和宣传动员机制。在公共设施配套中增设少儿友好空间规划方案,探索启动开展儿童参与城市发展计划。此外,通过建立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和儿童友好示范村、打造儿童友好示范公园、建设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示范点等方式,以点带面高效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全域推进、全面共进。

    重视“适小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儿童友好出行圈,各地区可以结合儿童上下学路线的步行或公交路线,建设步行路径串联的趣味节点,将文化、游戏、健康、教育等功能整合在一起。合理布局少儿友好设施,在城市开放空间和公共设施建设时,可以通过增设沙坑、浅水池、滑梯、微地形等设施,对广场公园进行改造。建设城市共享自习室或书吧,将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游憩空间融入其中。提高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利用率,定期进行展览与活动的更新,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优化面向儿童的社区服务,在社区改造中融入儿童友好元素,增加亲子座椅、铁艺秋千等设施。丰富社区儿童文化活动,如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系列家庭联学活动。引导儿童参与帮助老年人购物、关爱流浪动物、组织公益集市等社区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亲身实践,让孩子在多维社交中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打造孩子童年专属的松弛感。当前,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存在“既想要快乐童年,又想要明朗未来”的拧巴心理。事实上,两者并不矛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这就需要家长把握好度,张弛有道,在遵循教育和成长规律的前提下,给孩子适当的松弛空间和留白空间,让他们在敞开的玩耍、深度的沟通和有趣的探索中,养成探索性精神,发展创新性思维,提高共情能力,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眼里有光的孩子。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