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企业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当前制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人才资源的匮乏。乘着“乐清市聚焦浙南制造业中心转型发展,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政策东风,乐清市虹桥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虹职”)从机制创新,集政行企校全要素打造“彩虹桥”育人生态圈;从平台创新,融“学坊—工坊—研坊”进阶式育人生态因子;从方法创新,呈“预孵—孵化—加速”长周期育人生态链,以打通产教“鸿沟”,打破知行“壁垒”,打开专创“卡口”,进而铺设起特需型创新人才成长的“彩虹桥”,打通人才成长的通道。
“四共四动”,打造“彩虹桥”育人生态圈
人才供给需求与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数字化、智慧化、高端化的需求之间形成结构适配。而提升人才供给的精准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统筹协调政府部门、企业、院校、师生、媒体和第三方机构等各方利益主体。因此,虹职融合教育部门与社会发展部门(政)、商会与电子行业协会(行)、13家“专精特新”(企)以及高职院(校)四方力量,打造“彩虹桥”育人生态圈,实施共定人才画像、共研课程体系、共享结构师资、共制评价标准的“四共四动”机制。
在“四共四动”机制下,学校动态调整特需型人才“懂操作技术、能现场管理、善问题解决、会生产研发”培养目标,动态更新了“基础·提升·实战”三层次叠加课程体系,创新融入地域“天下浙商”文化课程,融汇生产研发“专利申报”实践课程;在“四共四动”机制下,学校对标特需型人才的长周期培养,融通电子信息制造类全产业链,整合现有13个专业,构建起基于地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电子智造—数字文创—财会商贸”三大专业群,探寻产业链上的专业共性,系统梳理出“信息数智、文案策划、财商经营”素养群落;在“四共四动”机制下,学校推动构建起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机制,搭建共享平台,实地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将产教融合项目设计与本区域产业紧密联系,反映企业实际需求,探索与“专精特新”企业在教师教研、教育方案、课程体系、生产实习、科技交流、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切实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聚焦本质,构建产教融合的长远育人链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但现实时常存在职业院校希望企业提供资金、资源等为师生提供实训环境,企业对标利益希望压缩成本获取优秀的人才资源的情况,双方存在需求差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因此,虹职采取“三条腿”走路的方式,构建“学坊·工坊·研坊”三大平台,形成一体化孵坊。其中,学坊以学校为主,施行“知识嵌入场景、技术融入项目、情感渗入操练”计划,辅以企业文化,构建“致威”等27个实训学坊;工坊以企业为主,打造13个“彩虹桥”教学车间,以实现“生产亲历感知、研发亲自参与、营销亲身体验”;研坊则协同浙江省科创协会,由学校出场地、政府部门出资金、企业出技术,打造“彩虹桥”专精特新研发中心,推动企业与学校的双向流通。如此一来,政策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达到深度融合,沉浸式现场育人模式也得以构建。
在虹职看来,学校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本质,在于服务经济发展。于职业教育而言,学校必须站在战略的本质,遵循教育的核心规律,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价值链,实现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全方位重构。基于“新手—熟手—能手”的成长规律,遵循产品研发与创业孵化流程,虹职系统构建起链式长周期“扶·孵”体系。“扶”即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孵”即创新人才的成才规律,从“扶”到“孵”,学生完成三阶段成长生态链:第一阶段为预孵期(预科),目标群体是全员,载体为学坊、工坊,方式为文化认识、项目体验、走访观看、情境陶冶等,驱动“双创”教育从书本走向学生;第二阶段为孵化期(专科),目标群体是有家族创业史、强烈创业欲望、拥有天赋的学生,载体为工坊与研坊,方式为遴选式培养,比如实地创业、赛事遴选,构建企业家学生的人才储备库;第三阶段为加速期(全科),依托“彩虹桥”育人生态圈与研坊,推进研坊与工坊的双向流动,全方位推进落地的产品研发与创业加速。
虹职通过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不仅助力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成长,其“彩虹桥”育人生态圈、“学坊—工坊—研坊”进阶式育人模式、“预孵—孵化—加速”长周期育人生态链等高素质育人举措,也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加高效与精准的服务和生产能力。
(吴金龙 吴海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