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忻州师范学院实习支教学生高佳茹带领农村学校学生做游戏。 忻州师范学院 供图 |
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共建、共享,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作为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地方师范院校是支撑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发展的主要力量。中西部地方师范院校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母机”,则是中西部教育的主心骨,其教师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中西部地区教师的供给水平,也决定着我国教师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作为山西省忻州市唯一的高等院校,学校自建校以来,培养了9万余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毕业生成为扎根于忻州及周边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师。
2022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以下简称“协同提质计划”),以“1+M+N”的方式形成10个组团,分别由6所部属师范大学和4所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省属师范大学牵头,联合30所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协同参与,共同对32所地方师范院校进行帮扶,旨在整体提升师范教育办学水平,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作为被重点支持的师范院校之一,忻州师范学院在协同提质计划实施近两年来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重要成效。
厘清中西部师范教育发展困境
当前,制约中西部地区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发展观念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中西部师范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西部教师教育发展的政策,对中西部师范院校进行帮扶。但受地理位置和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中西部师范院校仍然存在办学理念陈旧、管理模式单一、路径依赖较重、发展信心不足等问题,缺乏改革创新、推陈出新、勇立潮头的决心和信心。
办学资源相对匮乏。首先,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中西部师范院校很难引进高层次人才。其次,中西部地区薄弱师范院校的国家级和省级师范类研究平台较少,校级师范教育研究平台数量也有限,办学经费、研究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这也是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原因之一。
多方联动相对乏力。一些中西部薄弱师范院校不能及时对高等教育新形势新要求作出反应,在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等方面,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差距较大。同时,一些中西部薄弱师范院校与区域内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合作不深入,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区域资源共享、校际协作合作发展机制。与此同时,不少中西部薄弱师范院校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区域内中小学三方联动不够,处于相对孤立状态,从而导致对中小学发展需求掌握不全面,没有建立起面向地方中小学教育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
多边多层次协作激发薄弱师范院校内生动力
协同提质计划准确把握了中西部师范教育的发展困境,以地方薄弱师范院校的核心能力建设和培养为重点,将中西部的基础教育发展同高等教育发展结合起来,高位统筹、精准发力,构建了组团协同帮扶的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支援校—受援校”单边联系。协同提质计划把地方省属师范院校作为中介,进行高水平部属师范院校经验的在地转换,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多个工作组整合多方力量,真正实现了多边协作及多层次协作模式的整合。
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在华南师范大学牵头下,学校与山西师范大学重点结对,与江苏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协同共建,突出师范教育主业,制定了“一校一策”工作方案,建立了工作理念、工作平台、工作团队“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协同提质计划落地落实,并初步取得成效。一是人才队伍建设“换挡提速”。学校利用协同提质计划,定向培养4名博士研究生,引进1名高水平教师教育专家,派出7名教师访学进修,并以此激发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和学习进修的积极性。二是学科专业建设取得突破。在高水平师范大学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学校化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专家组进校考查。学校科研工作也在多年积累与协同提质计划的催化下结出硕果,今年获批5项国家级项目,极大提振了教师的信心。三是基础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建立了包含组团高校高水平教育专家在内的192人培训专家库,面向中小学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惠及中小学教师5.5万人次。学校利用附属中学优质办学资源托管宁武县阳方口中学,取得良好办学效益。四是学校管理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与华南师范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进行干部交叉挂职跟岗,深入交流,转变管理干部工作理念提升工作能力,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
这些举措和成绩,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激发了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学校迈向了一条变“输血”为“造血”的奋进之路。
协同提质构建师范教育共同体
协同提质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师范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高水平师范大学到薄弱师范院校、从高等学校到基础教育学校都应建立起师范教育共同体的意识。师范教育共同体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形式,教育管理的有序性、规划性和统筹性越强,教育资源越丰富,教育质量的提升才越有保障。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寻构建师范教育共同体的途径。
各级政府之间加强联动。国家从制度方面强化了教师教育宏观管理,建立了包括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跨省市教师网络培养培训平台等,在政策扶持、经费资助、人才配置等方面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倾斜力度。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主导责任,树立“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师范院校发展、振兴教师教育的政策,通过专项政策助推当地师范院校解难题、破困境。
各层次师范院校之间加强协同。协同提质计划为各层次师范院校之间加强协同提供了范本,创造了经验。师范教育协同提质是纵向的协同提质,地方院校在实施协同提质计划时则是横向的协同提质。二者虽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同样重要,意义深远。不同层次的地方院校协作联通,组团内高校、跨组团高校之间协同联动、共谋发展,能够充分实现资源互动和共享。区域内师范院校结成联盟,利用地域相邻优势、共同服务当地基础教育的相通性,实现区域内教师教育资源的有效互补与充分利用。结盟的院校应制定联盟章程,共同遵守,以支撑当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使命,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中实现自身内涵发展。
高校与基础学校之间加强互动。师范院校是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母机”和摇篮,与基础教育学校保持深度合作、协同发展,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学校从1997年开始坚持扶贫顶岗实习支教,26年来将6万名学生派到700多个支教点顶岗实习支教,与当地政府、中小学校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构建了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然而,多年来学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更多的是单向传输,把学生派到中小学任教,并派出指导教师和当地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高校教师和当地教师之间的合作较少,导致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了解得不够深入,基础教育没有很好地反哺高等教育。在与基础教育深度合作方面,学校所在组团的华南师范大学作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该校牵头成立跨校教师教育专家工作室,把高校、基础教育学校、县级教师发展机构的教师组织起来,共同开展教学研讨、成果共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建立更加深入和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根据基础教育学校发展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师范生培养方案,为基础教育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重要实践基地,基础教育学校也应突破“被动意识”,积极与地方师范院校对接,主动参与师范专业实践全过程。例如,可以与地方师范院校合作开展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等。
协同提质计划为地方师范院校发展提供了范本,为中西部师范教育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今后,学校将聚焦提质目标,持续靶向发力,主动作为、主动出击,找准切口、互帮互助,为教育强国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忻州师范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