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2024年03月25日 星期一
教育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李永智
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科研人员近日在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调试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造机器智能。随着近期以ChatGPT、Sora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强人工智能的表现达到了我们原来想象不到的水平。

    面对人工智能重新思考教育

    尽管强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路线还是基于大模型训练的概率推理,但是得益于庞大的数据规模和超强的计算速度,它的知识自学习能力已远远超过人脑,而且仍在夜以继日地加速进步。有人拥抱这类新技术,认为它将成为强大的生产力工具,帮助人类完成许多忙碌繁重的工作,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并促进高质量发展;有人则不免担忧,人工智能似乎正从根本上颠覆劳动分工,很可能跨出人类可控范围,最终演化为某些科幻作品所描述的“终结者”。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必须重新思考教育,促进人类知识技能转型,以此维护人类的价值和自由。这是人类第一次与自己的造物开展智慧竞逐,当前赛况如何,未来向何处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审慎面对的大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存在着高估短期效果和低估长远效果的倾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教育会输给技术吗?》报告以一种全新的科学视角,更加理性地审视了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智慧竞逐。该研究结果表明,自2016年评估以来,人工智能的读写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据专家预测,到2026年,人工智能将解决所有的读写和算术测试,届时有相当多的劳动人口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危机。教育必须转型升级,将高阶认知能力和复杂的技能组合应用能力传授给学习者,培养劳动者与强人工智能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增强人类面对颠覆性技术进步的集体韧性,从而更好地为迎接人类文明的新境界做好准备。

    人工智能重塑未来教育

    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能力。今天的教育者或许无法精准预测未来复杂交织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人工智能这个正在巨变的因素,但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价值观,使其无论面临多么复杂难测的境遇,都能用坚定的价值理性做出独立判断,并妥善地加以应对。二是要重视建构机器智能高度发展后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坚守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初心,就必须将其建立在人类伦理道德规约之下。同时,人类伦理道德体系也须随着文明形态的变化而实现相应的进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核心内容之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引导人工智能朝着有利于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教育的首要责任就是通过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为建设面向智能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三是要转向对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等高阶能力的培养。未来社会需要大量具备人机协同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创新思维、计算思维和情感能力等高阶能力将成为人类的关键竞争力。培育机器智能无法具备的社会情感等是未来教育的关键内容和目标。四是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引导全民终身学习,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

    从中短期来看,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六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具体化的教育目的,决定了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方向。为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长远挑战,教育要根据未来社会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我国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面向未来做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调整。二是影响学习方式。人工智能可以助力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提供智能化助学辅导,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学习者营造更逼真的学习情境,模拟那些无法在真实世界呈现的科学实验,等等。人机协同学习,已成为人工智能的前沿应用领域,并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三是影响教学方式。教学是教育的核心。通过人工智能,人类可以消解大规模教学和因材施教在实践中的两难困境,兼顾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更好地教是为了更好地学,随着学习方式“蝶变”,教学也必然发生范式转型。四是影响师生关系。以前教师是课堂上的学术权威,而现在的学生使用ChatGPT、Sora这类工具,即时获取的知识可能比教师还多。当师生关系不再单纯围绕知识传授而构建时,如何更好地发挥引导、激励和示范作用,如何重新诠释言传身教、保持师道尊严,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五是影响教育内容。教材中的机械记忆内容将大幅度减少,给深度学习、认知创新和实践性学习留白。另外,要注意防范通用人工智能蕴藏的意识形态风险。预训练数据蕴含的意识形态偏向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不加管控的通用大模型内容输出常常并不能代表主流价值观和正确伦理道德规范,当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被放大,有的人易被信息茧房所蒙蔽甚至裹挟。六是影响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已相对成熟,技术促进了教育管理高效化、精细化、科学化,在我国各地已形成诸多优秀案例,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还需要继续探索教育管理数据的集成应用,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并加强数据安全监管。

    加快建构智能时代教育新形态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给教育带来多层面、多向度和多样态的影响,必须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加快推进数字教育研究,建构新的教育形态。

    尽快开展有组织的人工智能认知教育。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普及教育,一是采取丰富有趣的科普手段,讲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二是提示人工智能的缺陷风险,如缺乏基本道德判断能力,有可能输出错误的或片面的结果等。三是培养学生正确驾驭人工智能的意识能力,包括通过高效率的提问来引导人工智能辅助自己完成任务,交叉验证人工智能输出结果的准确性,合理合法地训练和使用人工智能,等等。

    政府主导,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安全、公益、可控的“纯净”人工智能训练模型。一方面,可以放心地让学生接触这个模型,从中接受逻辑训练、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数据要受到政府严格的监管和保护,以保障学生数据安全和身心健康。

    针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开展有组织科研。作为教育研究者,首先要用教育的眼光看技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背后的科学原理及其发展规律,科学研判新兴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尤其要密切关注超人智能或类人智能的人工智能,为教育各领域的变革提供扎实的研究支撑。

    培养智能时代的新型教师队伍。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全国教育科研战线应主动深入研究并助力落实,开展系统化、高水平、全覆盖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提升教师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依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升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加强校长培训。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强化校长培训对确保在中小学安全规范地使用人工智能十分必要。应通过一系列培训课程,使校长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熟悉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相关理论,了解使用人工智能的各项要求,等等。

    严防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意识形态风险。一是要使用数据真实和价值导向积极正面的数据训练模型,这项工作必须由政府主导,由权威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二是要使用尽可能全面的数据训练模型,避免忽视弱势人群,避免形成价值偏向,妨碍教育公平。

    鼓励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实验。可以开展“一校一区”或“多校多区”的整体性教育实验。通过推广优秀案例和组织成果交流会等形式,鼓励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创新。

    关注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前沿实践。不仅要关注其他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还要关注国外师生在课堂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达成了什么效果。相比之下,后者更为关键。要及时搜集、整理和研究国外先进的一线实践经验,并有选择地借鉴。

    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物化结果,理论上讲,人与人工智能间智慧竞逐的胜利必然属于人类。然而,人类文明进步从来不以“胜利”为目的,我们研究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和重构教育形态,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文明更好地向前发展。教育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这是我们永无止境的征途。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