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周刊·保教
2024年03月24日 星期日
乡村园与乡村如何互哺共兴
薛曼莉 王海英

     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田野,然而离农向城的乡村幼教旧生态和相融向荣的乡村振兴新期待之间,仍存在较大鸿沟。基于教育的社会和文化功能,“新乡土幼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中孕育而生。

    “新乡土幼教”,是指超越传统乡土幼教单一本体功能(教化育人),实现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乡土社会重建)、文化功能(乡土文化复兴)合一的全新“园—村”“园—社”“城—乡”互动体系和关系格局。

    “新乡土幼教”和乡村振兴如何协同发展?我们在6省15个乡村幼儿园和乡村中采集了丰富的田野经验,探寻“新乡土幼教”的价值意义与实践路径。

    1一所幼儿园点亮整个村庄

    小火虽未炽,星火可燎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儿童动员家长、家长动员村民的行动路径,乡村幼儿园发动全村携手助力乡村振兴。

    新火试新茶:“新乡土幼教”培育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土文化是乡风文明的“魂”。乡村幼儿园不仅能挖掘和传承乡土优秀文化,还能创新和传播乡土优秀文化,培育乡风文明。如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中心幼儿园通过“小龙人”课程,将古建筑群和民风民俗等古镇文化资源编织成网;江苏省溧阳市前马幼儿园的儿童作为“小小乡村探访者”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并以讲故事、绘制连环画和表演电影等方式传承红色精神。此外,儿童和教师还通过文化再创作,借助口耳相传和网络平台等扩大乡土文化的影响力。如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鱼塘镇小学附属幼儿园将茶文化融入班本课程,并将采茶的民歌小调改编成普通话版《采茶歌》;广东省中山市厚兴黎桂添幼儿园联合高校举办儿童作品展,展出儿童制作的保护古村落的宣传海报和文创产品,如酵素洗洁精等,唤醒家乡记忆,通过社交平台宣传,吸引社会关注。

    童心织密网:“新乡土幼教”推进治理有效。整合儿童和教师等多主体的力量是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的必要条件。儿童可以通过儿童观察团和儿童议事会等,以“乡村小主人”的身份亲身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幼儿园竞选小村长,开展“小村长论坛”讨论如何收割水稻;前马幼儿园接收了镇综治办移交的百姓议事堂,作为孩子们的园外教育场所和乡村治理的议事场所。教师作为村庄的知识分子也能够参与到村庄治理中,如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龙街幼儿园教师会对周边村民进行普法宣传,加强园所和村庄联结。

    星火以燎原:“新乡土幼教”助力产业兴旺。乡村幼儿园举办的文化活动,不仅能激活文化活力,还能带动产业兴旺。民俗节日承载了村庄共同的情感联结,也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在墨江县脱贫攻坚时,为解决酸木瓜滞销和乡村文化生活匮乏问题,教研员兼驻村队员与新抚镇小学附属幼儿园、新塘村金宝贝幼儿园一起,联合村民们共同策划了第一届酸木瓜花节,全村600余人参演大地实景剧,使酸木瓜的价格翻了三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此外,依托幼儿园的村庄研学和亲子活动,还可以增加村庄集体的经营性收入。

    与此同时,“新乡土幼教”还能保障生态宜居、助力生活富裕。幼儿园教师和幼儿能够贡献自己的绿色力量,宣传垃圾分类、做社区的环保卫士。乡村幼儿园不仅可以让家长安心上班,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如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文庙北关幼儿园的部分民办教师和保育员是北四村符合聘用条件的村民。

    2一个村庄滋养整个幼儿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乡村幼儿园敞开园门,通过识别、转化资源来实现村庄资源化和资源课程化;乡村敞开怀抱,通过开放、投入资源来帮助幼儿园发展,实现园所建设公共化。

    遍地是宝藏:村庄资源化。乡村不是资源的洼地,它蕴藏着各类宝贵的资源,包括农作物、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民间习俗和人文景观等人文资源,还有人力和产业等社会资源。可见,乡村并不是缺乏资源,而是需要发现和筛选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敞开园门,教师和幼儿走进乡村去寻找、发现资源。如青云幼儿园的“走村”活动,教师与村民沟通,家长带孩子了解乡村的历史习俗。师幼再共同梳理资源,根据兴趣性、目标性、可行性等原则筛选出合适的乡土资源。

    甘泉引活水:资源课程化。村庄向幼儿园开放资源,欢迎幼儿园打开园门,在更广阔的乡野里开展课程。如北关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利用流转耕地建立圣地农庄,为幼儿打造便于亲身体验的劳动教育基地。与此同时,村庄也走进幼儿园,将资源转化为课程,促进幼儿成长。一方面,应园所需要,村委会安排社会人士入园开展课程。如青云幼儿园在村书记支持下,邀请木梳传承人入园介绍木梳制作工艺。另一方面,村委还会参与课程审议、课程活动。如四川省蒲江县城西幼儿园光明分园积极融入社区,邀请社区领导参与家委会等活动。

    多方共筑巢:建设公共化。“家—园—村”协同育人理念深入人心,村民自发关注并参与幼儿园建设,如村民捐赠老树桩、报废车等物资给幼儿园。此外,村庄还通过物力、财力和人力支持幼儿园发展。如陆笪村在儿童节为幼儿园孩子们送礼物,赞助园服和玩具等;北关村在幼儿园资金困难时提供支持;龙街村在幼儿园建设初期提供人力帮助。这些均体现了全村共同养育孩子的社群精神。

    3“新乡土幼教”自信破土而出

    过去,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和晏阳初的“四大教育”理念在乡村幼教的田野上播下希望的种子。而在大进城的时代洪流中,乡村幼教的自信几经衰弱。如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应时代之召,“新乡土幼教”从专耕教育之田,逐渐转向嵌入、服务、改造乡土社会和文化之野。

    “新乡土幼教”助力乡村振兴,可能经历从“身在心神不在”到“身在心在神不在”,再到“身心神俱在”的转变。“身在心神不在”,指乡村幼教虽居于乡村,但忽视乡土资源,在向城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价值和功能定位,留不住教师、生源和家长;“身在心在神不在”,指乡土幼教心在乡村、心融乡村,以有本土自信的乡村幼教吸引教师、生源和家长,将自身融入村庄的时空双维和治理秩序中;“身心神俱在”,指“新乡土幼教”不仅在乡村、融乡村,更要建设乡村、引领乡村,小手拉大手,卷入全村庄,借幼儿园课程挖掘、传承、创新、传播、增值乡土资源,点燃全民建设乡村的热情。由此,“新乡土幼教”的自信如雨后春笋,久经酝酿,最终破土而出。

    从6省15个乡村幼儿园和乡村的田野经验中,我们发现,只有幼儿园和村庄识别自身与彼此价值,聆听彼此关切,共享彼此资源,形成深层的情感联结,“新乡土幼教”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才有可能。我们坚信,随着乡村振兴全乡参与,服务全乡,全乡共享,激活所有资源,“新乡土幼教”扎根乡土,融入乡土,重造乡土,发挥引领作用,两者必将更好地互哺共兴。期待“新乡土幼教”点燃各地乡村幼教和乡村振兴的热情,积极探索二者协同发展的本土经验。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