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2日 星期五
山西大学文学院
探索“四位一体”戏剧教学新模式
燕筠

    山西大学文学院历史底蕴深厚,前身为1902年的山西大学中学专斋。百廿年来,学院历经时代风云变迁,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已经实现“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全覆盖。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建设中,学院根据《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探索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于一体的戏剧教学新模式,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创新型戏剧人才为目标,探寻具有广阔前景的课程教学改革之路。

    强化课程教学设置

    构建学科育人优势

    学院戏剧课程设计立足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实际,将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作为重要领域,坚持理论学习与戏剧创作实践并重的原则。一方面,学院依托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开设文史哲通识基础课程,打破专业教育模式壁垒,调整专业结构,课程建设注重戏剧影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在开设的“中外戏剧史”“戏剧概论”“剧本创作”“戏剧影视美学”“戏剧赏析”等专业必修课程中,将戏剧应用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开拓通识与应用戏剧教育的格局,建设多元艺术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在实践课程建设中,学院秉持“以创作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逐步开设“戏剧表演”“毕业大戏展演”等实践类课程。学院搭建“文渊学术”交流平台,让师生关注国内外戏剧创作及演出的新动态,为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开展“学术五分钟”个人学术报告,定期举办“中文学术沙龙”“92号涉渡光影”系列学术讲座,聚焦智能时代戏剧影视学术的前沿理论热点,拓宽师生对戏剧艺术的认知,激发师生传承和创新戏剧的热情。

    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拓展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人文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完善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积极打造第二课堂平台,鼓励戏剧专业学生学以致用,承担起戏剧普及教育的职能。课堂是戏剧教育的重要场所,而课堂之外的应用实践是戏剧教育场所的重要延伸。在2021年山西省教育改革项目“地方高校戏剧课程的‘四位一体’联动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的实施中,2019级学生在课堂之外积极排演话剧《清明》,将课堂学习知识运用于演出实践,在实践演出中试错、沉淀、成长,锻炼专业能力,“戏剧概论”期末结课时,学生将话剧《清明》成功搬演于学院演播厅,被剧作家姚宝瑄称赞为“一个班级演出了一台大戏”。在“四位一体”联动培养中,戏剧专业的学生成为校园戏剧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管理者,是校内外展演活动的主角,极大提升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与迁移能力。

    设计特色校园文化

    彰显文化育人品位

    学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生需求和自身特色,设计出有文学院特色的学生校园活动,如“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这是戏剧教育课堂的又一重要延伸。学院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将校园活动视为学生实践的“教育剧场”,以学生学以致用为核心,充分发掘戏剧的育人功能,拓宽了戏剧教育的领域,将戏剧与汉语言文学、民俗学、现当代文学等学科嫁接,举办跨学科的校园戏剧活动,推动戏剧教学由专业课堂扩展到校园文化建设,锻炼了学生的表演、创作、组织等多种能力,也考验了其作为校园戏剧活动引领者的换位思考能力、领导能力,在校园内推进戏剧普及教育工作,吸引更多学生关注戏剧。在教师指导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自发创作成人童话《白雪公主》进行商演;学生自发举办“戏蕴芳华”戏剧季,演出《薪火相传》《金匮天声》《李清照》《戏剧颂》等戏剧节目,在校园内发扬和传播戏剧文化,培养山大学子传承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搭建艺术展演平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注重挖掘利用地方人文资源,将区域化和专业化相融合,依托省部共建平台和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基地,拓展戏剧教育场域,真正实践“把戏剧课程实践搬到剧场”。2022年末,在学院领导的指导策划和专业教师的引领下,作为“双一流”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文学院一到四年级学生为主体,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学生为辅助,打破专业壁垒,联动组成团队,学生根据兴趣与擅长选定演员、导演、舞美、音乐、服装、道具等演出职务,分为导演组、剧务统筹组、灯光组、音效组等,齐心协力,共同筹划,在山西大学音乐厅公演了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话剧《清明·薪传》,故事取材于山西大学堂的历史,带领师生重温学堂初创的年代,在沉浸式表演中学史明理、以史明志,深刻体验话剧表演的魅力。(燕筠)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