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2日 星期五
沈阳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综合施策 系统变革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2023年以来,作为国家第二批设立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沈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部署,以核心为“安全、健康、乐学、成长”的幸福教育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探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综合实施改革创新举措,实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144个改革项目中,遴选出改革创新成果一等奖15项、二等奖16项。在一等奖中,沈阳市大东区、皇姑区、于洪区、苏家屯区及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浑南区第九小学、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建设工作中,锚定改革重点,聚焦核心问题,综合施策、系统变革,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点的改革经验和创新做法,为沈阳市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沈阳经验”。

大东区:

借力智慧教育建设

着力为“双减”赋能增效

    伴随着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大东区以打造“安全、健康、乐学、成长”的“幸福教育”品牌为目标,聚焦教学学情难以精准匹配、各学段难以精准减负、个性化学习难以精准高效等亟待破解的核心难题,以智慧教育建设为抓手,充分借助数智技术优势,着力为“双减”赋能增效作出新的尝试和突破。

    AI精准教学模式助力课堂教学

    建立“三段式”精准课堂。基于AI技术、无痕数据采集与自动诊断分析,建立了以“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在线自测,教师发布任务、推送资源;课中学生分层合作、深度学习,教师精准讲授、实时监测;课后学生发现问题、巩固练习,教师个性推题、差异诊断”为主要实施策略的“三段式”精准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通过“智慧课堂”和学业采集分析系统常态化应用,形成学情数据采集与分析链条,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知识点,使教情与学情得以精准匹配,课堂教学从经验型转向数据型,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通过学情精准分析、课堂精准教学、课后精准辅导,促进了学生个性化深度学习,真正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

    个性化学习手册赋能作业管理

    “共性+个性”,教师的多层次视野。教师通过课堂检测及时掌握学情,根据不同学生状况推送相应的课后作业,形成“一人一册”的个性化学习手册,实现高频错题的智能整理和针对性练习智能推送。同时利用个性化学习手册进行精准备课、教课,在课堂上讲解共性错题、高频错题,关注个体作答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精准+及时”,学生的高效能学习。学生利用个性化手册,进行精准化、个性化错题再练,扫清薄弱知识点,作业布置从重复海量型转向精准实效型,实现作业布置的“私人定制”,切实减轻了学生大体量作业负担。同时,利用智能终端随时推送学习资源,学生可及时查看错题解析和视频讲解,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精准高效。

    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为课后服务增效

    “五育”并举完善学生发展评价系统。紧紧围绕“五育”并举,构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维度302个指标的学生发展评价系统,贯通小、初、高三个学段的评价链条,促进学生适应扬长、个性发展。

    “全程伴随”实现全面实时数据反馈。通过区域特色“5+2”课后服务平台,一站式完成选课、开课、评价等,家长和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实现数智技术与幸福成长的“双向奔赴”。成为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信息化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试点成效在全国38个试点区域中被评为“综合发展卓越型”。

    (曲飞 姜涛)

皇姑区:

推动区域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沈阳市皇姑区教育部门聚焦普通高中“育人目标功利化、办学模式同质化、培养模式单一化”等问题,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为工作主线,打造“三维一体”优质特色高中群。

    以3所辽宁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为第一维度,整合育人资源,满足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发展需求,孵化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积极探索“高质量5+”育人模式,即“高质量中学+高质量科研院所+高质量高校+高质量企业+高质量导师”合作,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体化、贯通式培养。

    以4所省、市优质特色高中学校为第二维度,着力强化特色学科建设,满足学生选课走班需求,激发学生优势发展潜能。如第四十中学以“学科讲堂”为载体,构建“PCA生本高效课堂”。第十中学设置普通生舞蹈课程,包括舞蹈普修课和舞蹈选修课。第二十一中学以传媒特色为突破口,开发“多彩传媒+”校本课程体系。 

    以2所普通高中为第三维度,鼓励“特色+特长”办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或特长发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如飞跃实验中学坚持“抓本质、育自主”办学理念,逐步达成“从兴趣培养到志趣培养”。

    在区域普通高中“特色—优质—集群”三步走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皇姑区始终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精准定位,特色发展。第一二○中学的科技特色、第十一中学的人文特色、第二十四中学的美育特色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已形成全校师生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行为特点和整体风貌。

    深化内涵,优质发展。一是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依托“1+1+3+N”协同育人机制,创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二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通过“理性”课堂、“活·力5+”课堂等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三是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过去5年,政府部门投资1.95亿元用于高中基础设施建设,新招聘高中教师146人,着力建好行政教研、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校家社共育等“五支队伍”。

    以评促建,集群发展。紧抓辽宁省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和省、市优质特色高中评估契机,争创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1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5所,省特色普通高中5所,实现公办普通高中省级优质学位全覆盖,市级优质特色高中全覆盖。

    目前,沈阳市皇姑区共有省级优质学位10454个,已经成为辽宁省普通高中优质学位较多、办学特色鲜明的城区之一。2023年权威媒体以《以“四好建设”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集群式发展》为题对皇姑区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报道。在2024年辽宁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皇姑区作普通高中建设成果交流。

    (胡颖 王小熙)

于洪区:

“融合型学校”探寻乡村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于洪区位于沈阳市西北部,近年来,乡村学校生源逐年萎缩,面临着生存危机。与此同时,乡村学校所在的街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民迫切渴望劳动技能培训,以增加就业机会,适应市场需求,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于洪区选取光辉街道3所学校为试点,采取调整结构、拓展功能、创新样态等举措,逐步探索出建设“融合型学校”这一有效变革的新路径。

    以社会教育赋能,构建整体育人新结构

    融入社会教育,开办居民学校。根据农村学校闲置空间大的特点,将居民学校开在校园内,面向居民全天开放。师资由教师讲师团、家长志愿者讲师团及居民学校优秀学员组成,通过点课的方式,开设200余节百业课程。

    关注一老一小,开设“老·子学堂”。早晨,家长和孩子手牵手走进校园,分别进入自己的课堂。放学后一起离开校园,共同分享一天的学习收获,形成了老幼牵手共赴校园、祖孙同行各奔学堂的良好氛围。

    以优质资源配置,拓展开放办学新功能

    构建本土资源供给体系。一是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组建城乡教育联盟;二是小学学段与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结成“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联盟”,初中学段引入教育专家差异势能教育;三是课后服务引入“人民智课”60余门高品质课程;四是教育部门出台《教师交流方案》等配套政策,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统筹社会资源服务创新。联盟校与于洪区职教中心等4所中职学校对接,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与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等3所高职学校对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与沈阳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对接,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将郭明义爱心团队少年强国分队引入校园,助力项目建设。

    以主体姿态融入,打造惠民服务新样态

    让学校成为农村文明的新阵地。开放校园,为居民免费提供灯光球场、解决居民健身难题;在校内开办乡村大食堂,解决周边群众“就餐难”的问题。

    让学校成为农业振兴的新平台。政府部门、街道、高校、企业开展合作,将光辉大集开在学校操场上。截至目前已开办四季大集,累计受众达7000余人。利用闲置校舍,打造于洪区融合型学校学农实践基地、沈阳农业大学科研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申报辽宁省沈阳市种植业智能装备科技小院。

    民之所盼,奋斗所向。于洪区以打造“融合型学校”为创新举措,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进而落实沈阳“幸福教育”民生工程,逐步探寻出乡村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与有效变革路径。

    (张丽 赵柏 董伟)

苏家屯区:

“绿色生态评价”助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

    近年来,沈阳市苏家屯区教育部门积极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面启动“绿色生态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绿色生态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有机融合,通过有效干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成长周期内各学段间的“身心、生活、学业、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交互式衔接,全面促进学生在各学段的无缝对接与可持续发展,进而打造提升教育质量的“绿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牵引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构建以增值评价为基础的全维度数字化“双减”评价体系。通过“专业评价+智慧教育”双驱动发展模式,全区搭建了包括评价数据综合查询平台、教育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数据库等4个子平台和增值评价、学生发展综合评价等9个子系统在内的区域教育发展质量监测信息化平台。通过设计涵盖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15项指标的学生全面发展指数,以及包含学校管理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等6项指标的学校影响指数,构建“五育”融合目标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全面发展指数的监测,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学业成绩、情感态度等方面在一定时间内的综合发展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学校影响指数的分析,发现教师的优势与不足,加强教师的培训、教研等活动,驱动区域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发现学校的优势和短板,利用教育集团资源优势,各校取长补短,促进区域教学质量均衡发展。通过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德智体美劳及心理健康学科的质量检测,构建区校班、幼小初高“三层四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和艺术展演体系,建立幼小初高劳动教育清单等多项措施推动课程质量提升。通过启动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项目,指导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二是建设幼小初高“一体化适应性评价”体系。全区建设和完善了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幼小初高“一体化适应性评价”体系: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4个模块,科学理念、行为实施、身心适应性等6个维度。通过对已经升入下一学段的学生进行适应性评价,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问题,指导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作出相应调整,保证学段高效衔接。依据幼小初高“一体化适应性评价”数据监测分析,推进区域幼儿园在大班阶段每周进行学习及生活环境的模拟体验;在全区小学起始年级开设1—2周的始业课程,在初、高中起始年级开设2—4周的引桥课程;区域内组建小初高纵向教育集团,推进集团内跨学段学科教研,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贯通学生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深度教研。

    (陈小锋)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双减”背景下实施作业管理“三强化”

    作业改革是建设高质量学校教育质量体系的关键因素,沈阳市教育研究院通过实施作业管理“三强化”的实验,即强化全程管理、强化教研指导、强化面批讲解,指导学校以作业设计与管理为杠杆撬动教育教学改革,回归学校育人主体功能。

    抓宏观,强化全程管理,开展“两聚一落”主题巡研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开展了作业设计与实施专项调研,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综合运用问卷调查、集体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39位校长、138名教师参与访谈,70167名学生家长提交问卷。调研立足实证数据,避免凭感觉说话、凭印象判断的情况,深度剖析了作业设计中的症结:超量作业、惩罚性作业依旧存在,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薄弱,作业批改结果忽略质性评析,对作业功能认识单一等。2023年市级“两聚一落”主题教研完成了13个区县(市)的作业专项指导,引导基层学校强化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全链条管理。

    抓过程,强化教研指导,开展作业管理专项教研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注重强化教研指导,中小学各学科以专题讲座、教研活动、入校听课等形式加强对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指导。2023年开展了中小学优秀作业设计案例展示活动,参赛教师及团队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材内容,以素养导向为目标进行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从作业目标、作业时间、作业类型、作业评价等方面对作业进行有效整合、改编。本次作业设计竞赛是沈阳市落实“双减”政策的具体体现,更是教师积极开展作业设计研究、加快专业成长步伐的积极探索。

    抓反馈,强化面批讲解,编写中小学学科基础性作业

    为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力度,沈阳市中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学科的教研员组织学科专家、区县教研员及一线名师,编制了中小学基础性作业参考,并于2021年9月上传至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供全市师生、家长免费学习使用。2023年,在多轮次试点的基础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础性作业》共计42册正式出版。该套作业遵循政策要求、育人导向和课程标准,坚持情境创设与能力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作业育人功能,助力沈阳市中小学作业设计实现有道可循、有术可依。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充分依托教研智慧,通过抓谋划强支撑、抓服务化难题、抓评价增实效,切实推进了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的提升,为区域教研赋能作业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李天舟 丁梅娟)

浑南区第九小学:

以“一堂两段三清”深入推进“课堂改革”

    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成立于2017年,学校以儿童为中心,坚持遵循儿童成长和认知规律,积极探索以学生身体、大脑、心灵为教育对象的“灵动教育”。学校立足“双减”政策要求和“双新”改革举措,以“课堂改革”为切入点,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的课堂“主战场”,以帮助学生建构并掌握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目标,开展“一堂两段三清”课堂结构改革,掀起了一场真正的课堂革命,实现了课堂样态变革、教学生态革新、育人方式突破。

    变革课堂样态,亮明以生为本“基准线”

    “一堂两段三清”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教育由“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一堂”即一节课时长为1个小时;“两段”分为学科课程和脑动力课程两段,两段时间依据学情做到科学配比;“三清”指当堂学、当堂练、当堂判。课堂体现三个“+”:“‘e’讲+师导”“自学+互学”“师辅+生辅”。教师选择合适的“e”资源,引导学生借助“AI导师”进行自学,借助“同伴资源”进行互学。将传统课堂以师生为轴心的线性关系转变为学生与多种资源连接的网状关系,实现精准帮扶、动态清零。评价聚焦“五大看点”:课堂评价看时间分配、看目标达成、看题量设定、看批改反馈、看辅导跟进。分别对应:科学配比国家和校本课程的时间;课前任务清单具体、清晰、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教师根据不同学情设置不同难度挑战任务;当堂完成批改;课上即时辅导,课下持续跟进。

    革新教学生态,解好“双减”“方程式”

    为夯实“双减”政策落实提供新实践。通过把课后作业纳入到当堂课中,避免因作业滞后、批改滞后、反馈滞后导致的“知识欠账”问题,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新载体。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主轴,教师不断为学生自主学习注入新的能量,凝练出六大学风,即随机应变、寻求挑战、坚持不懈、直面挫折、适时求助和解决问题,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场。为培养“一专多能”教师提供新平台。为保证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进行海量备课,要对六大类、23本校本资源深度理解并灵活应用。课堂的变革引领教师不断走上主动学习、深刻反思和深度实践的复合型教师成长之路,成为课堂改革的中流砥柱。

    突破育人方式,奔赴未来学校“新山海”

    近年来,“一堂两段三清”课堂模式被区域内外多所学校复制推广。浑南区第九小学将继续扎根课堂、完善教学模式、变革育人方式,扩大影响范围,加大区域教研力度,探索“未来学校”“未来课堂”新范式。

(侯明飞 郑君)

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教育集团:

“雁阵文化”铸高品质

集团化办学焕新活力

    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原名为东北八一学校,鲜明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印记使学校勇挑和平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重任,面对集团化办学中的校区发展不均衡、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学校应用雁阵理论,实施雁阵式发展策略,积极探索集团“一体化”办学管理,强化系统思考、统筹推进,不断创新集团管理机制和育人模式,催生集团化多元办学新活力。

    集团内涵发展一体化,熔铸组织管理的“雁阵文化”。集团形成以党委为核心,集成校级领导共同体办学,集体制定集团发展愿景和规划,建立集团内部督导评价机制,实现集体内部考核评价和视导诊断的治理模式。集团组建以优质的老校区为领头雁,贯通区域南北的一校六址“雁队行”成长共同体,实行“统筹协调、条块结合,条重指导、块重落实”的“条块集成”网格化组织管理机制,构建潜能·大成办学体系,走“一校一品”的新优质之路,彰显“明德向善 启智践真 创意达美”的集团育人特色。

    集团育人模式一体化,积淀“四养”育人的“雁阵文化”。打造“名班主任工作坊”。学校是育人的真实场域,在集团学生部指导下,各校区学生处精心选拔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作为领头雁和飞雁,引领带动青年班主任,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德育微课题研究,以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等形式提升班主任育人智慧和管理能力。构建学生会、班干部、学生三级联动式自主成长雁阵模式。以养知、养情、养行、养志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崇高的理想信念。通过学校广播站、校史馆等多元“养知”阵地,让学生学习“四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八一”讲堂、“小故事大道理”、“小方法大智慧”等“养情”课程,培养学生民族心、感恩心;通过“八一常规”“养行”制度,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品质。

    集团资源共享一体化,聚焦联动教研的“雁阵文化”。集团运用雁阵效应理论,把雁阵模式运用到集团教研工作中。在集团教研内部实现横向和纵向联动,根据不同的职责分工,形成三级小雁阵,即:一级雁阵成长共同体——学科学术委员会,二级雁阵成长共同体——大教研组,三级雁阵成长共同体——各备课组。教师人人在雁阵组织中,在雁阵学习成长共同体的目标和价值引领下,通过大小雁阵联动衔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实现共融共创共享共生,为课堂教学服务,形成集团雁阵联动教研发展的新生态。

    (邓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