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1日 星期四
聚焦新专业建设 扎实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刘日升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同时发布了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自去年3月《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实施以来,教育部持续加大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力度,“一省一案”“一校一策”狠抓落实。在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瞄准区域需求、强化交叉融合、突出就业导向等原则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引导高校不断提升专业设置质量,做强优势特色专业。

    从公布的专业结果可以看出,2023年新增专业点1673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6个。专业点的增设和调整更好地满足了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推进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如何把增设和调整的专业点办好,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在招生“入口”方面,要兼顾优质性与适应性。教育部此次增设新专业,有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专业;有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的电子信息材料、智能视觉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等专业;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国古典学等专业;有聚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落实体育强国建设部署的健康科学与技术、体育康养、足球运动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增设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实际行动,直接关乎着高校持续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需要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学生的积极加入。因此,相关部门以及招生高校要做好新增专业及专业点的介绍,多措并举主动开展宣传工作,帮助考生和家长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新专业,积极吸引优质生源理性报考。同时,也要科学引导考生积极做好生涯探索,理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在新质人才培养方面,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和基本单元,在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中,有严格的材料要求和规范的备案、审批程序。可以说,增设和调整的专业点都满足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需进一步强化专业优势特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新增专业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比较优势,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并将优势特色具体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落实到新增专业建设的各方面和教学的全过程。二是要加强新增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以教育家精神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三是积极推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一体化系统性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打造高效能、创新性、高科技“金课”,扩大高质量高等教育资源供给。

    在就业“出口”方面,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就业导向是教育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要特点之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呈现指标。当前,按照有关精神,高校基本已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等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高校在申报增设专业时,也会按教育部要求进行社会需求调研,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引导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基于此,高校应发挥新增专业的“新”优势,积极将发展前沿成果、行业领域要求融入教学过程,探索邀请行业企业精英参与教材编写、课程开发等,推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衔接。要与高精尖企业共建高质量科研创新平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以提升教学条件或弥补新增专业在培养初期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培养统一起来,为学生毕业即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新增和调整专业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直接体现,直接关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高校在做好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同时,更应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坚守专业高质量发展底线,着力培养造就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研究生院]招生处副处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