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0日 星期三
聚力家校社 合作育新人
邱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家校社协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话题受到关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迫切需要拥有一支自主式、规模化、前瞻型的高质量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现代的学校制度及其教育设计,固然有系统性、规范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不容忽视。尤其在信息化、智能化不断炽盛的当下,两者对拔尖人才的“托底”与“催化”之效,是难以替代的。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实现了100%的情境化教育:长辈的言行举止,晚辈的耳濡目染,均在日常生活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结构。可以说,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文化源代码”,是他们健全人格与纯良心性的内在依托。同时,科学早已证明:孩子学习能力的开发有黄金窗口期,如语言、运动、书写等能力,一旦错过将难以弥补。所以,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家庭教育的作用既是奠基性的,又是终生且不可逆的。其对于塑造完整的心智模型、建立正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关键作用。即使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家庭教育依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与人生。

    所谓“托底”之说,就是指家庭教育的筑基、培元之功,且家家“各施其所长,各适其所宜”,学校无法复制,更无从取代。简言之,家长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虽然不具有业务或专业上的优势,但就教育规律来说,其承担着“从0到1”的启蒙责任,更是文化和精神上的“原乡”。

    社会教育也有其独特的一面。社会的发展,无论从显性的经济、技术,还是隐性的制度、思想,总是领先于学校的。这从现代学校的设立初衷(培养合格工人),特别是班级授课制等发展的历史痕迹来看,都能得到印证。因此,学校不能故步自封,需要时刻与社会紧密联结。孩子更不能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冬烘先生,而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在做中学、事中悟,在真实的社会沉浸中,接受新事物、启发新思考、融入新潮流、建设新天地。

    如果说家庭是温暖的孵化器或安逸的避风港,那社会就是磨砺的试金石。在社会学中,社会被称为“陌生人与陌生人的联结”,其中的纽带是制度,也是经济、文化、科技。学生越早投入历练,就越容易在时代浪潮的洗礼中激发斗志、砥砺精神、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开创破局性、革命性的崭新局面。这即是社会教育的“催化”之效。

    综合来看,现代教育的蓬勃生命力、创造力,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结果。家校社应各当一面、互联共融、彼此催发,以不同的逻辑、资源与路径,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为奏响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强音贡献力量。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