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传达情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及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表达形式,在艺术类专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为专业的音乐类学府,在积极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的同时,兼顾提升各专业教师的教学成效。视唱练耳作为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素养的必修课,得到学院的重点关注。学院为增强学生视唱练耳的学习效果,提升其音乐素养、唱奏技巧及培养其音乐思维,鼓励教师调整、创新授课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与课堂内容,以期培养出更多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素养的综合型音乐人才。
多元教学模式并行,改变传统教学思维
学院在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道路上,一向兼顾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授,尤其重视基础音乐技能教育的落实效果。为此学院不断创新、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思维,大力推进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新形式。在教学模式上,学院教师打破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在使用钢琴辅助学生进行音高、节奏的练习时,也将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完成听辨、模唱和赏析,浸润学生心灵的同时,真正做到了听唱结合、技艺并重。在教学方式上,学院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搭配进行的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运用“雨课堂”等教辅工具布置预习内容或上传学生需要预习的音频;课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对不同学生的音频进行匿名讲解,提出改善方法;课后,使用线上辅助软件唱谱、节拍器辅助练习,以及对声音高低、对错的修正,并结合课后作业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积极练习与教师的针对性点评,教与学紧密结合,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自纠的意识,并提升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院从教师和学生作为不同的主体入手,综合提升视唱练耳教学的效果。
丰富教具种类,全方位提升基础能力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习者对音乐进行准确把控的关键技能,在音乐艺术中至关重要,其中练耳更是对视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学院做了充足准备。例如,为授课教师准备多种类型的乐器作为教具,通过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的使用,让学生体会不同乐器的音色差异,巩固、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多种乐器教具也可搭配使用,在搭配使用时,学生可通过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与音高差异来反馈练耳教学的成效。一方面,音高、音程、和弦的准确辨别和感知可帮助学生在视唱时更准确地表达音乐的内涵与乐思。另一方面,在视唱时做到对相应音符和节奏进行预感与记忆,可避免演唱者音调不准、节奏失误等问题,提高视唱的效率和准确度。此外,教师在课程中加入即兴演奏和即兴演唱的环节,以考查学生对于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效果。
融入多元音乐文化,拓展练习风格
单一的音乐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固化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思维,学院以往音乐课程大多是以西方音乐为教学案例,缺少本土民族音乐教学内容,造成了本土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课程中的缺失。学院鼓励教师把我国传统音乐的精华融入课堂,将适合于当前音乐教学的经典民族音乐作品加入到视唱练耳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此类作品的解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经典民族音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同时,民族音乐作品中独特的旋法也可加深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下调式、音程、和弦的认知,学院从多种维度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音乐素养及音乐感知能力,进一步巩固视唱练耳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民族音乐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培养学生听觉习惯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并完成不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巩固学生音乐技能的基础上激发其创新创造的思维,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优秀音乐人才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更离不开日常学习生活中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点滴积累,积跬步方可至千里,本固方可枝荣。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学院的高度重视。学院教师从自身做起,创新教学模式并融入多元音乐文化,不断提升学生视唱练耳的教学效果。未来,学院也会不断改进视唱练耳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资源,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为我国音乐事业注入全新的生命力,培养全能型音乐人才。
(任伟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