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5日 星期五
身心健康:“五育”并举的突破点
——疫情后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发展
曲晨 本报记者 李小伟 见习记者 陈有利
重庆市开州区温泉中学秉承让学生住得好、吃得好、运动好、心情好、学习好的“五好”教育理念,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图为该校学生在上体能健康课。郝俊 摄

   日前,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局发布加强全市中小学体育“四项管理”要求,试点构建“N+1”阳光体育课程,试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现有体育与健康课(以下简称“体育课”)、大课间活动、体锻课(体育锻炼课)基础上(即“N”),每周增加1节体锻课(即“1”),基本实现每天开设1节体育锻炼类课程。

    疫情散去后,我国教育教学开始全面步入正轨。学校体育工作率先发力,就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纷纷出台政策和措施。

    2023年新年伊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实施,规定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

    2023年底,全国第一个地方性体育法规《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发布,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并倡导学生每天参加校外体育锻炼一小时。

    不久前印发的《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中小学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

    而随着新学期中考体育即将来临,多地纷纷出台方案并将中考体育分数提升至100分……

    今年1月召开的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的新要求,将健康第一理念再次提升到新高度,这无疑为学校体育工作吹响了新的冲锋号。

    增强体质,从改革与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入手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强盛和民族复兴,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角度出发,密集出台各项政策、规定,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良好教育生态,整体推进了素质教育发展。“通过多年的有效推进,我国体育课的总课时占比由8%左右增加到10%—11%;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配置达标率超过95%;体教融合不断深化,学校体育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运动不足现已成为影响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险因子。一项关于全球日常运动量的报告显示,全球超过八成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不足。长期缺乏运动,不仅会损害健康,造成体质下降,还会使组织器官机能下降30%,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三高”、肥胖等慢性病的风险,而运动成为“最好的抗病良药”。

    “体质不强,何谈栋梁?健康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只有孩子们健康成长,未来才会有希望。”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说。

    近年来,云南省的学校体育工作引发社会关注。云南省不仅在全国第一个把中考体育调整为100分,还出现了一所没有“小眼镜”的“零近视”小学,而云南大学“体测不合格拿不到毕业证”的做法被称为“最严体育校规”……在这些敢为人先的做法背后,是云南省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大胆尝试和探索。

    云南省以体育中考改革的“小切口”,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大变革”,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升,开好体育课程、开足体育课时、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的局面正在形成,体育课与语文课、数学课已然成为云南省教学课程的“大三门”。

    云南省的探索只是一个缩影,新学期,运动成为校园的新时尚:成都市积极转化成都大运会成果,实施体育走班制教学,区域整体推进特色体育项目,馆校课程开发正如火如荼进行;广西壮族自治区赓续首届学青会体育精神,让民族传统体育等更多体育课程在广大中小学校落地生根;借着举办第十四届冬运会的东风,内蒙古的孩子与冰雪运动亲密接触,激发了他们对冰雪运动的热爱。

    “五育”并举,以体育带动促进其他“四育”发展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顾静带领很多学校的师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她发现,体育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远离亚健康,还让他们走出了心理阴霾,成长为健康、快乐、阳光的青春少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多年来,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视和关怀一以贯之。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体育比赛的过程堪比浓缩的人生,高潮与低谷、顺境与挫折,短时间内让学生体验人生百味,有增长见闻、增加生命厚度的作用。”在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英波看来,对于3至12岁儿童少年而言,户外运动和体育活动的作用,关键在于促进脑神经的发育。“在儿童少年时期多参加运动,就相当于建设5G的脑神经‘基站’,而错过这一关键期就只能建3G‘基站’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刘海元认为,德智体美劳五大要素必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但是目前“五育”的现状是“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以学生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大力发展体育是改变这种局面的有效途径。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锤炼意志品质,这是育德;可以增长学识、见识,体会运动的节律和规律,深化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体育本身就是育智;可以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体育本身具有审美特征,运动就是美,体育又与美育紧密相关;体育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这又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总之,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丰富德育、增进智育、促进美育、改善劳育也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都统一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进程中,统一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刘海元说。

    以体育人,从校园向家庭和社会延伸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首都体育学院前校长钟秉枢看来,学校体育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肩负着强健体魄、健全人格、磨炼意志、激发潜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正逐步成为教育界尤其是校长们的共识,推动我国学校体育不断补齐“短板”。

    近日,在四川省天府第七中学,一场充满活力的挑战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三分球大赛、最强臂力王、划船器王、足球王者、排球扣球达人……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正在进行比赛,不同爱好和特长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舞台。

    九宫格射门大赛、足球转圈圈、智慧跳绳……在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虹桥小学举办的全员运动会上,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和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一较高下。“体育不应该是少数学生参与的竞赛,而要为每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该校校长周琳说。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第二中学,校长马海军以体育为突破口,让学生体验雪上运动的欢乐;在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高新校区,校长罗英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倾注心血,坚持和学生们一起运动,成为他们心中的榜样。

    在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张盘小学,校长宋海波用废弃轮胎自制训练器材,组建了一支农村女足队。7年过去,这支足球队拿下了15个比赛冠军,20余名体育特长生进入重点中学,乡村女孩的人生,因为体育而多了另一种可能。

    在重庆市南岸区珊瑚鲁能小学,校长刘君以校园足球课程为创新支点,全面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这种以体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提升。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北京市民王女士几乎天天都在督促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并和孩子一起进行跳绳比赛。“和孩子一起锻炼身体时,可以和他互动交流感情,在共同学会一项体育技能的同时也密切了亲子关系。”接受采访时,王女士由衷地感激体育带来的正能量。

    体育运动不仅增强了人的体质,教会孩子在遵守规则之下去赢,体面并且有尊严地去输,还从校园延伸到家庭,成为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形成了校家社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等。只有让健康第一真正成为教育乃至全社会共同遵循的理念,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曲晨单位系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