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厚的学风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面对城郊家庭对教育的更高诉求,面对城乡发展差异与学校文化建设、协同育人机制、评价体系相对滞后等问题,如何通过推动校风融入良好家风和文明乡风建设,突破城郊学校发展瓶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摆在四川省德阳市雅居乐泰山路小学面前的重要课题。
德阳市雅居乐泰山路小学是德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的一所全日制小学,建校历史可追溯到1913年。近年来,学校实施“文化立校、品牌赋能”的发展战略,秉承“尊儿童天性、育完全人格”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积跬步、致高远”的校训,“团结、活力、向上”的校风,“专业、协同、创新”的教风,以及“好奇、乐学、活泼”的学风,以“趣”为核心,努力构建“志趣、理趣、生趣、雅趣”“四趣”课程体系,致力于创建有人文温度、有兴趣广度、有审美高度的学校新样态。
随着教育教学的推进,学校在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四川省少先队先进集体、四川省绿色学校、德阳市教育科研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的基础上,以优良校风建设为抓手,树新风、正校风、促学风,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提高育人质量,尤其注重将学校校风融入良好家风和文明乡风建设,用校风影响家风、家风带动乡风,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为文明乡风建设蓄力赋能,加快城郊社区文明建设;同时以乡村文化滋养学校教育,构建校风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好生态,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构建品格教育“泰小模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在教育教学进程中,泰山路小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通过不断强化学校文化建设,推进“五育”融合,构建了“2+3+3+4+X”品格教育“泰小模式”,以优良的校风、家风、乡风的互促共融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即两个践行,全面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学校“尊儿童天性、育完全人格”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学生专注、友善、真诚、感恩、宽容等品格的培养,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一个“3”即三个基本路径。一是课堂教学培养,开设全校性的品格教育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系统的品格教育。二是校园文化涵养,加强校、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景观、宣传栏、黑板报、班级管理等隐性课程对学生品格进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式的熏陶感染,使校、班文化成为品格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家校社修养,强调品格养成是渐进性、长期性、实践性的过程,通过开发《泰山路小学“五星品格好少年”养成记》品格修养手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性修德。
第二个“3”即一日三环节:晨诵读、午比照、晚写记。“晨诵读”指早晨组织学生诵品格相关格言警句,读行为公约,自我激励;“午比照”指午间对照品格教育相关内容要求及行为公约,引导学生评价、反思自我言行;“晚写记”指布置学生简要记录其当天的所做、所思,巩固强化,持之以恒。
“4”即课堂教学四段:听说、学论、约诵、行评。“听说”即通过听品格相关的历史故事、名人故事、寓言故事等,交流听后感,探讨品格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品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论”即学习了解品格的基本内涵,理解品格的主要内容,明确品格的基本规范,掌握品格的操作要义等,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举例交流不良表现及其影响,讨论在学习生活中应如何去做、如何做得更好等。“约诵”即联系上一阶段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其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表现及可以做到的内容,制定行为约定,师生双方签字确认,该约定既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南与准则,也是学生自评自省的主要依据。同时诵读相关品格的格言警句,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情感认同。“行评”即以评选“五星品格好少年”为主题,以学生行为约定为基础,以“完全没做到”“基本没做到”“基本做到”“大多做到”“完全做到”五级对应五星,开发《五星品格评价单》,以评促学。
“X”即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探索项目式学习、体验学习等,开展社会调查、德阳道德榜样进学校、辩论会、话剧创作与表演等学习活动。
完善“一三四八”课程体系,实现“玩”与“学”相互交融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要用优质的课程为自己“代言”,建构科学、系统、深入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条件。泰山路小学反对冰冷的“工业化”教学,也反对不负责任的“放羊式”教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教育主张和“育完全人格”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基于“培养有志趣、理趣、生趣和雅趣的新时代少年”的育人目标,探索“玩”与“学”相互交融、有机统一的有效路径,构建了“一三四八”课程体系。
“一核”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在学校“趣”文化的引领下,思考学校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才有可能达成“育完全人格”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课程建设,课程需指向“育完全人格”,让“育完全人格”统领学校课程建设。
“三化”即学校课程建设的三大路径——国家课程基础化、社团活动项目化、校园节会活动课程化。国家课程基础化是基于本校学生学情,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开齐开足并“二次开发”国家课程,使国家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社团活动项目化是对现有的校本课程,特别是社团活动进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迭代升级。校园节会活动课程化是围绕校园读书节、校园艺术节、志愿者活动月等活动进行课程化建设,使其有明确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案、评价等,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四维”即学校建立的课程群。一是以培养学生优秀品德、远大理想、良好行为习惯,厚植红色基因,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为目标的课程及相关德育主题的节会活动构成的“志趣”课程群。二是以涵养学生求真、求实、求新的意识,发展思维、掌握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及“校园科技节”“校园文化月”等节会活动构成的“理趣”课程群。三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生动活泼、和谐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基于劳动教育基地的系列研学实践活动等构成的“生趣”课程群。四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涵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书香校园”系列活动、“校园艺术节”等构成的“雅趣”课程群。
“八角”是学校重点建设的8门特色化、品牌化课程,即:“志趣”课程重点围绕“品格教育”“养成教育”进行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理趣”课程重点围绕“数学思维”“科创实践”进行系列课程建设,“生趣”课程重点围绕“校园足球”“劳动基地课程”进行系列课程建设,“雅趣”课程重点围绕“小乐器”“书香校园”进行系列课程建设。
活动引领丰富课余生活,实践锻炼不断激励学生成长
为了把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带动家长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活动,实现“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推动区域乡风”,泰山路小学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研学旅行活动加强德育,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校风、家风、乡风互促共融,推动社区、学校和家庭形成“三位一体”共同文明进步的全新格局。
学校注重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例如,以“品味端午、传承文明”为主题,开展端午前夕“话端午”、师生巧手“扮端午”、师生携手“包端午”、家校联手“品端午”、多姿多彩“绘端午”等活动,鼓励学生用独特的视角,通过绘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表达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让学生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校扎实开展文化、科技、环保“三下乡”活动。首先,组织部分师生到社区为群众义务写春联、作画,以农村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为素材创作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政策和良好家风深入人心。在组织文化下乡过程中,积极发现培养农村文化骨干,帮助其建立健全文体活动室,有力促进农村文体、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群众业余生活的健康发展。其次,发挥学科优势,动员和组织学生到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还在农闲季节邀请农业、环保方面的专家到社区开展科技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信息。再次,开展“环保小卫士、我们一起来”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宣传环保知识,低年级学生通过“变废为宝”“垃圾分类大讲堂”,中高年级学生通过“环保手抄报”“文明环保宣传站”等活动,引导社区居民同学生一起利用废纸箱、废纸品制作物品;通过手绘、粘贴等方式改造垃圾桶;通过立标语、文明劝导等方式进行垃圾分类;通过画宣传海报让社区居民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为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丰富延时服务内容,学校不仅开设社团30多个,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参与活动,还把延时活动与社区活动、乡村实践结合起来,让延时服务从学校走向社区、走向乡村。学校研学旅行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开展“水稻插秧”主题研学活动,邀请资深水稻种植户为学生讲解水稻种植过程及种植方法,现场演示如何插秧,让学生感受人民群众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学校请德阳市经开区相关部门牵线搭桥,带领学生走进地方知名企业参观学习,把课堂开进企业,加强“政府部门—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开阔专业视野,拓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学校组织党员教师及学生到敬老院献爱心,为老人打扫卫生、梳头、洗脚、按摩等,用朴实而真诚的行动表达对老年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优良品德。在延时服务期间,学校还带领学生到周边乡村义务为社区绘制文化墙,通过艺术画乡村助推社区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着眼未来,泰山路小学将继续加强校风与家风、乡风的互促共融实践研究,把“三风”建设主动融入村改居的时代规划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价值,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构建校风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良好生态,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蓄力赋能。
(唐斌 龙礼江 洪春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