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以下简称“辅延中心小学”)始建于1903年,是当地一所百年名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校坚持“树人为本、师德为先、质量为根、特色为翼”,立足课改,积极探索“素养导向下的新结构性学习”样态,走内涵发展之路。
“新结构性学习”是辅延中心小学提出并倡导的,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内容结构、形式结构、运行结构、效能结构为内涵表现,通过研究促进学生素养结构全面、个性发展的多种学习样态,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深层的、可关联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相关研究“基于素养导向的新结构性学习实验的实践研究”立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素养导向下儿童新结构性学习的多种样态研究”立项为江苏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通过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反思矫正和成果集结四条线索四驱并进,同步螺旋提升,探索了教育的新思潮,明晰了教育的新方向。
建立专业教研团队
深入开展理论研修
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需素养与能力的新时代儿童,通过“新结构性学习”的相关项目和课题,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样态,2023年5月,辅延中心小学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新课程·新结构·新发展——小学新结构性学习主题论坛暨课程展示活动”。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领导嘉宾以及江苏省内外名师对学校的探索和实践成果给予一致肯定。
自开展“素养导向下的新结构性学习”探索以来,学校围绕“学习方案”“教学”和“学习”展开评价改革研究。首先,学校邀请专家、名师来校作讲座和专题引领,不断深入解读“素养导向下儿童新结构性学习”理论支撑和研究实践路径探索。引进高校教授和研究员作为项目指导专家,定期到校进行指导,系统梳理和修改实施方案。其次,建立专业的教研团队开展研修。学校依托名师工作室,重点做好教师培养、示范辐射等工作,带动成员所在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梯队提升,开展“同伴互助—课堂观察—教后反思—课堂再实施—课后再反思”的活动。每次研究都围绕“新结构性学习”教学范式开展课例研究,通过示范课的引领、研究课的实践、主题式的研修、专题式的研讨、反思式的改进、总结式的提升,发挥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同时加强学科组、学科基地建设,推进教研活动制度化、积分化、互动化、亲历化,提升团队教研水平。通过学科基地建设,建立跨校合作机制,持续推动项目进展。
为深入研究“新结构性学习”,学校以微学习、微讲述、微论坛的方式,夜话“新结构”,把脉研究动态。从2023年春季学期开始,每周三晚上,学校核心团队的14名成员围绕“小学新结构性学习的实践研究”项目、“素养导向下儿童新结构性学习的多种样态研究”课题,聚焦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实践问题展开研讨。每次活动首先从“微学习”开始,由主讲人带领大家共读一本书,分享阅读感悟或带领大家共学课题项目相关论文、案例、成果经验等;“微讲述”,则由主讲人围绕学校课题、项目,结合自己本学科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谈论课题研究的观点;“微论坛”,即大家围绕主讲人讲述内容,基于自身理解与本学科实际,说感悟、谈困惑、提意见与设想,相互碰撞、质疑、启发……每次安排1—2名主讲人,所有成员轮流主讲,每次论坛人人发言。提“真”问题,做“真”研究,立足实践,深耕课堂,致知于行。通过这一常态化、沉浸式、长效性的互动交流平台,各学科定期相互碰撞、反思、诊断,为学校科研注入了新的力量,探索了新的机制,开启了新的征程。
确立课堂一般范式
探索多种学习样态
辅延中心小学在开展“素养导向下的新结构性学习”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各学科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新结构性学习”课堂的实施范式,经过课题组的探索实践,基本确立了以“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为框架的教学范式。
首先,学校进行了“做中学”教学实验,并通过“新结构性学习”对“做中学”不断进行提升与深化。一方面,组织全体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进行“学案”的研发设计,通过审视、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达到“教—学—评”的统一。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变革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案”在日常教学中导思、导探、导学的作用,使“学案”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媒介。目前“学案”已完成第三版的修订工作并投入使用,现已开启第四版的修订工作。“学案”编写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各学科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和创编学案,有效规避了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其次,开展“大概念”统摄性学习,即站在学科整体的高度进行学习内容的重构与优化,透过表面的“知识点”,寻找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共同的本质联系,厘清核心知识的脉络,提取“大概念”。学校对教材进行认真的梳理,根据“大概念”对教材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将散状的知识点结构化、体系化,积极进行“大概念”统摄下的教学实践。再次,开展“学习单元”主题性学习。“学习单元”是大课程观下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学校正确把握学科关系,克服学科本位倾向,紧紧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找到学科整合的契合点,将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从学科内走向学科间,从课内走向课外,形成“主题性学习”学习单元。例如,语文学科设计了“阅读一篇文,打开一扇窗”的主题性学习单元、开发了“我是‘西游’小编剧”的主题性学习单元的课例,数学学科开展了“科创与学数学”等主题性学习单元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化学习。在“新结构性学习”的实践中,学校提倡教师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让他们围绕一个真实的复杂问题进行持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各个教研组积极尝试探索项目化学习的案例研究。如恰逢传统节日时,数学学科设计了国学与数学融合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提升了学科关键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语文学科还申报了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基于统编教材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目前该课题已顺利结题。
通过在“新结构性学习”中构建“认知结构”“知识结构”“素养结构”三位一体的结构性体系,教师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任务驱动、超越学科、合作完成及评价跟进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提升了核心素养。
构建一体化评价机制
强化教育成果转化
“新结构性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因此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一同成为教学评价的三大维度。辅延中心小学以知识、情感与技能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为基本评价标准,围绕基本教学范式和学习方案的设计,构建了一体化评价机制,涵盖4个维度和10项指标。4个维度即先进性、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10项指标即体现素养导向,反映新课改精神,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一致性,体现课时、单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目标KUD表述要体现科学性(遵循ABCD法),内容结构性(体现层次性和关联性),围绕探究活动组织教学,评价设计体现出发展性和增值性,体现教学评一致性,核心素养表现的内部要素一致。
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可观测学习结果的评价,在教学前、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通过课堂观察、师生对话、任务布置、思维导图等方式评估学习目标达成度,并根据学科SOLO评价量表,从“积极性、合作性、探究性、创新性”等维度完整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科SOLO评价量表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结构水平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等,这样分类目的是改变教学行为和课堂样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通过“新结构性学习”评价改革,建立了更加注重科学化、规范化和凸显个性化、人性化的多元评价体系,符合教育的自身规律,给学生、教师和学校教育改革都带来了积极变化,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志趣的有效手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0年以来,学校先后主办、承办了“小学新结构性学习‘同人·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新结构·新传承·新发展——小学新结构性学习”主题论坛等13项大型活动;“小学新结构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极目前瞻‘新结构’——小学新结构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新课程·新结构·新生长——小学新结构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等10个主题研训;研究团队成员在省级以上重点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3篇;举办讲座、展示公开课等32次,参加人数近4000人次。
通过“素养导向下的新结构性学习”的探索和实践,有力推动了辅延中心小学打造全面育人新驿站,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刘英杰 沈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