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2日 星期二
衡水职院积极以高质量发展新生态提升办学适应性
“四个融合”赋能区域发展
李增军

    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匹配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价值旨归。近年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衡水职院”)积极探索“校园融合产业园、专业融合产业链、课程融合岗位群、科研融合企业需”的实践路径,以“四个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生态提升办学适应性,提高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校园融合产业园,打造适应区域发展的办学模式

    衡水职院深入实施“一体多翼”发展战略和“一校两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在产业园区办学的实践探索,促进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与园区产业集群密切对接。

    实体互嵌,创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依托产业园区的资本市场优势,与当地政府、企业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交通运输学院,以股份制改革撬动产权主体多元化,吸引产业资本投入,实现学校发展与园区产业共生共荣。

    融园入企,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瞄准区域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优势,采取“入企办校”等形式,共建“瑞丰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5个产业学院,以“量身定制”方式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

    多元协同,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依托产业园区平台,联合多家教育机构和行业企业,成立“衡水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和“安平丝网产教聚合体”,建立“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专业融合产业链,建设匹配产业发展的专业集群

    衡水职院主动对接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和衡水市“3+2”现代产业体系、“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持续推进专业结构动态优化,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瞄准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聚焦产业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方向,以及新职业、新岗位、新需求的发展变化,科学处理“设”与“撤”,以数字技术赋能专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技术变革同向共频。

    对接产业发展,推进专业集群式发展。积极构建基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跨界协调、多维互融”的专业群发展机制,打造形成智能制造等七大专业群,所含专业覆盖河北省支柱产业比例达72%。

    强化服务功能,发挥产业引领和支撑作用。其中,以集成电路技术专业为平台,积极引介深圳和台湾芯片企业来衡水投资建厂;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定位培养冀派内画和武强木版年画传承人才,探索构建高职教育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河北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

    课程融合岗位群,实施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

    衡水职院以课岗对接为核心,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基于岗位技能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学校坚持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对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定课程标准,依据企业岗位技能标准设置课程内容。基于此,校企联手对专业群内的34个人才培养方案和698门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完善,新开发专业课程40余门。

    以信息化、数字化赋能高质量课程建设。将课岗融合理念和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贯穿于课程开发全过程,推动课程建设模式和路径变革,建成省级精品在线课程7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占比达到61.5%,建设虚拟仿真实训课程10门,18门课程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以课岗融合引领“三教”改革创新。基于课岗融合的模式变革,创新“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机制,设置技能大师、产业导师特聘岗位,推进校企“互聘双栖”;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手段,构建数字化模拟应用场景,推动“课堂革命”;建立健全教学资源适应产业升级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更新机制,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个性化”优质校本教材40余种。

    科研融合企业需,提升服务产业升级的科研能力

    衡水职院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教融汇”新理念,积极推动有组织科研,提升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的服务能力。

    推动科研范式转型。树立应用导向的科研定位,着眼企业生产需求,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和企业深度融合,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构建形成符合产教融合规律、科教融汇方向、多元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依托产业学院、产教联合体和职业教育集团,整合校企科技资源,共建“现代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提升技术研发、工艺革新、产品开发、技术技能服务、创新人才培育等功能集成化水平。

    建强科研创新团队。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组建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科研机构专家组成的“技术跨界”创新团队,提升科研成果产出能力。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提升学校科研服务水平。(作者系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