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
今年全国两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例如,建议加大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力度,将心理咨询等项目纳入医保;建议构建“全生命周期”生命教育体系,打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中国模式”等。代表委员认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客观要求,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事关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这篇大文章。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批示指示。去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面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今年2月,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提出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一体化系统。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正深入人心,并成为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共识。
切实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首要原则是讲科学、重实际,切忌把心理问题扩大化。心理问题和其他疾病一样,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即使有一些,也是可以治疗、矫正的。其实,在中小学中,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并不多,多数可能属于情绪问题,不要轻易贴上“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标签,致使心理问题出现泛化。因此,在现实中,我们应该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学生的“最后防线”。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育心。教育工作者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用好“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理念,关心呵护学生心理健康。通过持续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发挥课堂与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和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要言过其实。
切实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既要尊重借鉴国际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做法,又要从中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实际特点出发,突出中国特色。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的经验,应该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在积极借鉴国际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同时,应审视我们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价值体系。例如,要充分考虑国情、校情、班情和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他人经验的照搬照抄;可重视中国文化和中医理论关于心理疾病的阐释和诊治方案,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完善本土化的心理咨询理论体系与诊疗思路。
切实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有整体思维和协同观念,以协同联动为突破口,避免“单打独斗”,相关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共同发力。学生心理健康切忌“就事论事”,这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学校与医院衔接不畅导致学生就医受限、家长与学校立场不同造成沟通困难,这都表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难点在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也很难靠单一部门和主体独立解决。如果缺乏对彼此的理解和支持,就会导致工作难开展、不见效,甚至延误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治疗时机。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亦是集体行动。人人都应关注心理,人人都应注重健康。教育、卫生健康、检察、体育等多部门,应当在全局谋划下分工负责,推动信息共享,探索有效的协作模式。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关键在家庭,学校有责任。各地教育部门要统筹资源做好指导、服务和培训,各级各类学校要用心用情帮助家长发现和甄别学生心理问题,以关口前移为重点,要用“防未病”的积极行动做好监测干预。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既是教育系统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项带有时代性、社会性、复杂性的课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任务艰巨且繁重。然而,这是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答题”,更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只有把这篇大文章做好,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每个家庭才能拥有静好岁月,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梦想。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