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7日 星期四
在复兴全局和百年变局中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
本报记者 杨桂青 见习记者 李洋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近日在老师带领下体验舞龙。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习近平文化思想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发展,意味着中华文明形态的新飞跃,意味着人类文明价值引领开启新转折。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结合民族复兴全局来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中国价值,结合世界百年变局来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价值。

    访谈嘉宾

    吴潜涛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校委委员、一级教授

    骆郁廷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艾四林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

    朱安东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金龙 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解  超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许  玫 海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方世南 苏州专家咨询团团长、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田鹏颖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  辉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林伯海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冯秀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吴满意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大文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白显良 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杨峻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文化层面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下,清华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与海南师范大学近日联合主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海口峰会——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上,与会嘉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报记者就相关重大问题对与会嘉宾进行了采访。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记者:我们应该怎样从总体上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

    吴潜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照时代和现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学理支撑,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精准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既要通过对文化与文明关系的分析,精准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文化”这一核心概念的科学内涵,又要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关系范畴的研究,精准理解“七个着力”中核心概念的科学内涵。

    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生成、构成内容、内在逻辑、核心要义、方法论、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等。尤其要遵循“两个结合”,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质,既要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同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及产生的创新理论成果,又要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及二者的有机结合。

    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思想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在应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与世界百年变局中产生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展史,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正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定位,正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作出的原始性理论创新。

    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独特时代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发展,意味着中华文明形态的新飞跃,意味着人类文明价值引领开启新转折。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结合民族复兴全局来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中国价值,结合世界百年变局来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价值。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价值引领作用。

    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切实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记者: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什么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韩庆祥: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深入剖析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深刻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一,古代世界文明中心在中国,中华文明在当时的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那时中国的陶瓷、茶叶、丝绸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歌德、莱布尼茨等都喊出“到中国去”的呼声。

    第二,近代世界文明的中心转移到欧洲。西方借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使世界文明的中心向欧洲转移,产生了欧洲中心主义,并逐渐演变为西方中心主义或曰西方中心论,在18世纪至20世纪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中心论是一个健全完备的思想体系,包含逻辑严密的十个环节,即线性道路、单数文明、民族优越、为我本性、社会进化、“普世价值”、理性尺度、“美丽神话”、开化使命和唯一哲学。

    第三,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曾在整个世界产生很大影响。《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个框架对中国影响较大。1978年以来,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尚缺乏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他强调,“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第四,21世纪西方文明遭遇困境,世界文明的中心逐渐向东方转移。西方文明对推进世界历史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当肯定。但自西方文明异化为帝国文明,便导致了世界的对立、冲突、分裂和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策源地在哪里?西亚、北非和中东地区冲突根源在哪里?俄乌军事冲突的根源又在哪里?以主客对立为根基的西方文明,是导致世界陷入困境的根源。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力量在转移,秩序在调整,话语在重构,文明中心在东移。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大历史观辨析历史规律、世界大势和时代风云,把握民族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世界文明中心逐渐向中国转移的曙光。

    记者:面对民族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为什么文化、文明问题会凸显出来?

    韩庆祥:文化、文明问题凸显,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的内涵相关,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些都需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根基,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提供思想资源,为推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提供文化支撑。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它破除了西方中心论、“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除了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所以,“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文化观和文明观的一次思想解放。此外,“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它有两大基石,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记者: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文明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应该如何理解?

    陈金龙:这三者是统一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开始形成“四个自信”的表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历史自信”,主要指对中国共产党奋斗成就、奋斗精神的自信。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三个时间坐标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形成的历史基础。

    同时,文化自信还上升到了文明自信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明确提出“文明自信”的概念,在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这一概念。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特性的概括,提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是文明自信的表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发展中的文明,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文明,也是协调、创新、包容、和平的文明,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文化思想直面世界之问

    记者:面对民族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该怎样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

    艾四林:要结合国内实践和国际背景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层逻辑,研究其对解决世界之问的重大意义。

    第一,追求现代化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性基础?

    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展开,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文化表达,二者是相互建构的历史过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建构是个历史性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深入探讨其间现代性的基础问题,牢牢掌握现代的定义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弄清何谓现代。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知识体系,掌握现代知识的定义权。

    西方的现代性出了问题,它导致人与资源的冲突、人际冲突甚至阶级冲突。当代世界何去何从?文化何为?在新时代建构现代性和推进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思想解放作支撑,破解甚至超越古今中西之争,真正建构现代的新定义。

    第二,曲折的全球化进程,需要什么样的价值指引?

    这是世界发展的突出问题。与西方现代化不同,我们遭遇了经济全球化,也正因如此,才有可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弯道超车。

    在此过程中,要思考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叠加的世界,需要何种指引?《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经济全球化一定会催生新价值,也需要新价值指引和引领,这是双向交织的过程。必须将价值建构基础的立场从过去西方的个人立场转换成全人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现代社会真正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第三,变乱交织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文明观?

    变乱交织,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概念,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特征。在世界百年变局中,旧有国际秩序下的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中心论等难以为继,需要构建新的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这一新的文明观坚持以文明的多样性超越文明的唯一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记者: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解超:分析苏联解体的文化因素,可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任何时候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苏联领导人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但教条化倾向使其解释力日益下降,并逐渐失去了为社会主义辩护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做到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与现实国情结合,不断增强自身解释力。

    第二,任何时候都必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苏联推行的民族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第三,任何时候都必须面向世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苏联的文化封闭和文化盲目自信乐观,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严重脱节。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化自信。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文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把握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引领世界。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怎样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骆郁廷:“第二个结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产生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作用。“第二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转化,为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富文化滋养和文明土壤,最终要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成就,产生新的文化生命体。

    田鹏颖:“第二个结合”,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根本解决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问题。其间,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契合性,“第二个结合”从根本上破除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通约、对话和交流的错误认识论。

    “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在文化层面达到的最高认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达到的最高境界。

    冯秀军:“第二个结合”提出了新的文化文明观,创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揭示了文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规律,明确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质上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

    记者:我们应该着重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哪些方面?

    王永贵:应深化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背景、科学体系、思想精髓、原创性贡献、实践要求和方法论意义等内容。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握好整体与具体领域的内在关系,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深入研究如何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建设价值取向的人民性要求;深入研究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体系,打造新的文化生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研究文化创新的实践路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方世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契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目标是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发展,拓宽共同富裕之路。政治建设推动政治文明发展,促进民主、法治和公正。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社会建设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发展,促进生态公正,公民平等享有获取生态环境资源权利、公平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这些成果反映了人的五项权益保障,即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保障,通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朱安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宣传思想文化的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正经历百年变局,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频繁,西方文明和文化遭遇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层面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我国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凝结着新时代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经验智慧,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强大的指引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行动指南。

    李辉:习近平文化思想破解了人本与资本的文化价值取向矛盾,澄明了体用二元对立的文化发展争论,回答了共存还是对抗的文明关系等难题。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谁的问题,是对资本逻辑控制文化的超越。坚持人民至上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所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一论断明确了文化建设的人民价值宗旨。人民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发展要注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避免被资本侵蚀。

    第二,“两个结合”的文化发展观回答了古今中西之争,是对体用二元论的超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国情的关系问题,即中西之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即古今之问。“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统一起来。立足根脉,厚植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化之基;高扬魂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基因,从而超越了体用二元论。

    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观反驳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超越了西方中心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以多样发展的文明道路超越单一的线性轨迹,以各美其美的文明价值观超越先验的“普世价值”观,以胸怀天下的文明格局超越狭隘的西方中心论。

    许玫: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根本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世界文明理论。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创新活力,努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吴满意: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世界优秀文明为养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成了一个具有母体温度、世界广度、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实践强度的文化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文化现象和文化本质的关系。

    记者:中华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林伯海:传播中华文化有诸多载体,其中以统一战线为载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有组织、平台和对象三大优势。要在统一战线中加强国际传播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通过中华文化凝聚侨心侨力,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强大精神支柱和价值引领。

    记者:习近平文化思想进入思政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陈大文: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首先要整体性融入,避免碎片化;其次要一体化融入,运用系统观念,合理分工、各有侧重,避免简单重复,使教育取得实效。

    李辉:一方面,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工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顺理成章要编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同时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内容,融入其他思政课教材。另一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自觉意识,保证习近平文化思想全方位融入思政课。

    白显良: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方位,明确“为什么融”。习近平文化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二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明确“融什么”。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三要立足课程找准融入教学的实践落点,明确“怎样融”。要把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思政课具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将其有机、全面、系统地融入思政课教学。

    杨峻岭: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着力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引领力和精神推动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一要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阐释和专题研究。二要建立健全校地之间、不同高校和同一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打造优质高效思政课建设共同体。三要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不断完善高校“大思政课”文化育人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