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1日 星期五
科技场馆如何开好科学课
——借助各方资源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系列观察之一
本报记者 梁丹
日前,在青岛西海岸科技馆,一名家长在给孩子讲解DNA的结构。张进刚 摄

    最近,北京的李女士带儿子“打卡”了北京汽车博物馆。参观结束,孩子却有点意犹未尽:“要是能有更多的体验项目就好了。”

    科技场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经过多年发展,现代科技馆体系已初步建成,为万千青少年带来了丰富的科技体验。

    然而,面对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科技场馆在课程和项目开发上仍然存在短板。

    定位转身:从科普到科学教育

    随着国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带领青少年到科技场馆学习。

    据媒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全国科技馆接待观众超百万人次,其中以亲子家庭居多。

    从科技场馆提供的服务内容来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介绍,当前,科技场馆除了供参观的科技展陈外,还有依托场馆资源开发的课程和项目。

    “尽管这些课程和项目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但从数量和内容来看,还很不足。”倪闽景表示,从数量上看,这些课程和项目还比较少,覆盖面有限,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基于科技场馆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的,很少研究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持续性和整体性不够,科普色彩依然浓于科学教育。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主任赵瑛向记者解释,相较于面向大众、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教育的科普教育,科学教育有更特定的受众对象、更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和考核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科技场馆在推进青少年科普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科技场馆一直都是大众科普的角色定位,在整体育人方面考虑较少。”倪闽景分析道,“从科普定位到科学教育定位,需要科技场馆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来看待自身的教育价值,这需要更深入地思考校内学科教育和校外非正式教育的各自优势、特长,更好地进行互补。”

    设计一体化:课程要多点“课标意识”

    近日,在中国科技馆“音乐秘境——沉浸式音乐科技体验展”上,初中生小文聆听了一场“汉代宫廷乐队合奏”。

    “我在历史课上已经了解了钟、磬、笙、瑟这些古老的乐器。这次沉浸式地欣赏穿越时空的金声玉振,我觉得更加震撼。”小文说。

    相较于学校,实践性体验性强、学习方式更加多样、紧跟科技发展速度等,是科技场馆在课程、项目开发时的突出优势。但赵瑛也指出,受服务定位、时间、精力等方面限制,科技场馆教师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升华的工作做得不够到位,科技场馆的课程、项目和校内教育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影响了科学教育整体育人合力的形成。

    在课程和项目开发中,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教师赵溪也有着相似的感受,“与学校相比,科技场馆开展的课程和项目以科学主题为主,缺乏持续性和整体性。”

    赵瑛表示,特别是在2022年版新课标颁布后,科技场馆的课程、项目与校内科学教育课程之间,缺乏统筹规划和一体化设计的问题更加突出。

    赵瑛建议,开发出更适合当下科学教育需要、适合孩子的科技场馆课程和项目,科技场馆教师应主动学习国家课程标准,做到课程、活动开发有据可查,有的放矢。

    考评助力:激活课程开发积极性

    去年,北京展览路第一小学通过“馆校社”科技教育联合体项目,引入了由西城区青少年科学技术馆、北京气象台等联合研发的“创智造”系列科技体验课程。

    这些由科技场馆一线教师开发出的双师课,专业性强、操作讲解细致,有力弥补了学校科学教育师资、资源的不足,受到了师生喜爱。但一些问题也困扰着参与开发工作的相关人员。

    “科技场馆中科技人员的力量本身是有限的,无论是从主要工作任务还是考核来看,对他们为课程、项目开发付出的心力、工作量,认可度并不高。”中国儿童中心科技教师谢鹏说。

    倪闽景观察到,随着国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当前,越来越多的科技场馆专门设置了与课程、项目开发相关的研发部门或策划部门,也越来越积极地利用线下到校和线上直播、写科普博文的方式参与科学教育,“但这种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倪闽景建议,一方面要鼓励科技场馆人员进行必要的科学教育培训,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近来国家推出了科学传播职称系列,这实际上对展教人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激励,另一方面要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加强与学校科学教师合作等方式,参与科学教育,“这些科技场馆人员参与科学教育的过程与成果,也应当纳入到其综合考评的指标当中来”。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