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儿童友好”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提出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时至今日,已有不少城市高度重视并积极着手建设,特别是一些城市在精细化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例如,广州市结合空间特征和儿童人口特征,分类施策指引社区设施和空间建设。杭州市对儿童友好小区进行分级评定,构建了可感知、立体化的儿童友好服务体系。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关爱,彰显了社区治理的现代化与人性化。 但也应当看到,部分地区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有的地方“粗线条”推进,只负责在社区和公园中建游乐场,不考虑动线、空间布局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具体需求。有的地方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和热情上逐年下降,有的地方至今建设积极性不高,甚至仍没有将“儿童友好”的理念植入社区建设。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对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升社区整体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 对于不少城市而言,以有限的资源高质量地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绝非易事,不仅要有政策的保障和资金的投入,更要靠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以“绣花针”功夫抓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这件事。 建设方案要在满足儿童的多元需求方面做得更细。按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定义,儿童友好社区是将儿童置于其关怀中心的社区,其核心主张是社区应保障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然而,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的过程,他们的需求因年龄、地区、民族、性别和性格特征而有所不同。因此,高质量建设儿童友好社区,首先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充分考虑和研判不同特征儿童群体的需求差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上,为儿童提供更多选择,更要照顾到困境儿童和残障儿童的权益。 为此,要允许不同社区儿童在方案制定和论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国外一些城市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为了在建设方案上做得更细,有必要建立多渠道收集社区儿童需求的常态化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算法程序科学研判需求差异;二是可以参考国外社区“儿童议事会”的做法,在小区业主委员会里增设儿童代表;三是社区或小区可组织开展儿童在线问卷调查;四是借助新媒体社交平台,面向儿童开放票选建设方案的机会。 建设方案的落实和推进也要细致用心。方案做得再细致,关键还是靠落实。当下有一些地区,只是依据建设方案忙于建设基础设施,但实施过程中做得还不够细致,如标识系统不够优化,有些标识儿童看不懂,有些设施儿童不会用;空间布局和动线设计不够科学,导致场地和设施使用率不高;有些地区硬件设施有了,但软件服务却没跟上,设备维护也不及时。这些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都需要用心去解决,社会建设主体更要在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过程中想在先、重细节。 此外,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成果的验收要严格精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成果的验收,不仅是对工作质量的检验,更是对儿童权益保障的具体体现。在验收时,不仅要关注硬件设施是否完善,如游乐设施的安全性、学习空间的舒适度等,还要关注软件服务的质量,如儿童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等。为此,一是要对标国际高标准,建立统一、明确的验收技术指标体系;二是将儿童友好社区的验收工作纳入地方党委工作责任制,确保验收工作的严肃性;三是组建由政府官员、儿童专家、设计师、社工等组成的专业团队进行项目评估;四是建立问责机制,前置关口,及时倒查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责任。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