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组织机关老同志开展“教育强国大家谈”活动,老同志们结合亲身经历,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谈认识、说感受,积极建言献策。本报选取部分老同志的笔谈文章予以刊发,敬请关注。
——编者
■新时代 新征程 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专刊
改革创新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方法
卓晴君
我一辈子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工作。建设教育强国提出以后,我一直在想,基础教育与建设教育强国是什么关系?如何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基础教育应有的贡献?
基础教育既是每个人成长的基础,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说到底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我认为,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和提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努力端正教育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解决教育领域的“五唯”问题,“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五唯”是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功利性倾向的典型表现,要彻底改革和制止其存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现象。
二是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内容。要适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内容,其中包括数字化内容。这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三是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要彻底改革硬灌输、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要创设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善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独立思考及提问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培养创造性思维入手。
四是改革创新评价制度。从这一制度入手,彻底革除“五唯”的顽瘴痼疾。从地方党委和政府,到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都要高度认可和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个性特长发展的评价标准。地方党委和政府要首先做到,发挥对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正确导向作用。
五是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格局建构。目前,三者之间有步调不一的脱钩现象,有时学生在学校接受正面教育以后,社会上的宣传却反其道而行之。特别值得担心的是,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尤其体现在对询问孩子长大后要做什么的问题回答上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这可能要进一步加强教育部门与宣传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作者系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大力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
陈志龙
强国先强教,强国必强教。没有教育强国,就没有现代化强国。我认为,教育强国应具备以下标志:
一是具有一流的基础教育。实现了城乡、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明显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入园率、入学率较高,实现了普惠发展。二是具有一流的高等教育。建成了一大批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大批世界一流学科。三是具有一流的职业教育。能够培养满足各行各业需要的技术精湛的技工、技师和大国工匠。四是具有健全的终身教育体系。五是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走在世界前列。六是较好地体现了教育公平,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七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八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高。九是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强。十是教育经费投入能够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我体会,建设教育强国,应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是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深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人才上狠下功夫。
三是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大力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着力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
四是进一步完善教育和人才评价制度及指标体系。改变评价学生重分数、轻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评价教师重科研、重论文、轻教学的不正常现象。
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六是促进教育公平。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要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出台进一步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农村从教的激励政策。
(作者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巡视员)
培养造就大批世界一流顶尖人才
岑建君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国大学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引发了许多国人的思考。我在驻美使馆任公使衔参赞时期,就此问题走访了不少大学,也请教了不少中外教授,与众多学者交谈后,我大致归纳了三个方面。
我认为,要想成为世界一流顶尖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敢于假设、善于设问,这是必要的前提。一个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不仅要敢于科学实践,更需要在科学重大领域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第二,对待假设的问题,要具备进行科学举证、认证的能力,这就需要科学家具有文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尤其要掌握数学和理工科知识。第三,要具有科学缜密的哲学思维,树立“大哲学”理念,用哲学思想与方法指导科学探索、实践、创新。
先从第一个“假设”问题谈起。一个科学家要想具备敢于“设问”、善于“假设”的能力,就要从小培养,家庭和学校要提倡孩子到大自然去,多观察各种自然现象,鼓励孩子多提问、多思考,引导孩子对各种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个问题是对科学举证、认证工作。这就需要顶尖科学家具备文理知识,尤其是数学、理工科知识。在这方面,我认为中国学者有较大优势,大部分中国海外学者都是在实验室帮助世界顶尖科学家开展科学举证、认证工作,这是我们的强项和优势。
第三,顶尖科学家要具备缜密的哲学思维。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明白事情的因果关系,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观察世界上事物彼此间的关系。若条件允许,最好让孩子趁早接触哲学,以及伦理学、美学、修辞学、逻辑学、诗词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为孩子输送更多精神食粮,帮助孩子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思想觉悟,净化心灵,避免孩子只专注短线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避免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在孩子中蔓延泛滥。
总而言之,我国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一定要重视艺术和音乐教育,肯定艺术、音乐对造就顶尖人才带来的毅力、耐心、团队精神等精神力量;坚持文理渗透、中西合璧、古今贯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让哲学、逻辑学等重要课程早日走进学校课堂。
(作者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正司级干部)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匹配度
张昭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围绕教育强国建设,我有如下想法:
一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战线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
二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各类教育中,基础教育是基点,高等教育是龙头,应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优先办好。
三是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制造业强国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继续坚持并高质量办好。应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要求,继续高质量办好职业教育。我曾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我不认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或高中阶段分流加剧了学生和家长的焦虑的说法。我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一定程度上与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就业市场匹配度不够有关。据统计,高职毕业生多年来就业率高于一般普通文科专业,说明用人市场对职业教育毕业生需求量很大。若是不分流,高中阶段不焦虑,到了大学毕业以后就业时也要焦虑,其核心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就业市场如何紧密结合的问题,而不是上高中阶段上普高还是上职业学校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大学毕业生都坐在办公室,不去生产一线、不去基层,那国家经济民生会好吗?所以要坚持高中阶段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四是加大力度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加强建设学习型社会。据统计,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每年全国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输送数以千万计毕业生,继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距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距离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很艰巨的任务和大量的工作要做。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原副巡视员)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王铁琨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当今保留在中国人口头和书面上的数百种语言、方言,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传承祖国语言文字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保护祖国语言文字就是保护中华文化的根脉。
提到“文化基因”“文化根脉”,我不禁想起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为纪念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所致的贺信。贺信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研究工作的重视,更是对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语言文化的重视。2020年,教育部将古文字学专业列入“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范围,培养古文字学高层次后备人才。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大促进了甲骨文等的传承发展,也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全局指明了方向,有力推进了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习近平总书记为纪念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所致的贺信,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指示,能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式的,不断展开、层层递进的思想体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语言文字工作一定可以在新时代更好更快发展。
当前,我们要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制定为契机,加强“语教融合”,推进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建设。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是当今语言文字工作的两大努力方向,也是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语言文字工作应该对标文化强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创新工作方法,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身处这项伟大的建设事业中,作为一名退休老同志、老语言文字工作者,我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推进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余热、增长才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原副司长)
引导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谢志敏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6个方面,全面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和殷切期待。
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致信,我倍感亲切,深受鼓舞。教师肩负着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是躬耕教育一线的实践者、落实者。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培养造就更多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才能厚植国家强盛的根基。我们要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义。
我们的时代迫切需要教育家,也能够产生教育家。要在弘扬教育家的崇高品质精神和人格风范上下功夫,引导激励每个基层学校的教师都能自觉践行。在求学阶段,一个人能遇到好老师是人生幸事。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关系学生的一生。但从教育现实看,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家长择校,实质上是择师。没有好老师,何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何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学校或教师存在的问题,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严重的必须追究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的责任。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师影响每一个孩子成长。热切期盼各级教育部门切实将国家和地方强教强师的各项法规政策落实到位,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贯彻落实到每一所学校。通过遴选教师入职、加强教师培训、树立先进典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保障教师待遇等切实有效措施,引导激励每一位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潜心教育教学,切实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勤修仁爱之心,真情关爱尊重学生;严格师德师风,以德立身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在平凡的岗位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作者系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原副局长)
丰富扩大中外教育交流合作
苗丹国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性先导,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
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我体会:
一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要从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二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要从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三是我们的教育政策,要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四是我们的教育制度,要立足于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我认为教育战线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略部署,提升管理效能。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
第二,立足中国国情,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育体系。要在党的二十大教育强国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强国指示精神的引领下,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
第三,加强总体布局,根据强国需求,促进学科融合。面对当前世界科技竞争差距,要优化战略布局,在高精尖学术领域突破创新,加大在自然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投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第四,坚持教育开放,汲取国际经验,提供中国方案。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丰富和扩大中外教育交流合作,促进西方和中国先进教育人才、理念、模式“引进来”“走出去”,使中国成为21世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第五,加快教育创新,夯实强国根基,展示大国教育。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伟大事业,需要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教育强国是党和国家为中华民族擘画的壮丽画卷的一部分,唯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续写教育强国的华丽篇章。以教育强国缔造人民幸福的根本,夯实国家富强的教育根基。
(作者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出国留学处原调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