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及核心要素,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取决于课程质量。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类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课程团队持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探索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课程目标达成度,实现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本文系青岛理工大学“组织行为学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和“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阶段性成果。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
精准分解课程目标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紧跟社会与经济需求,随着专业培养方案的多轮修订,急需基于产出导向调整课程目标、重塑课程内容以提升专业培养达成度及专业认同度。组织行为学课程面向商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经济学等专业开设,课程团队立足青岛理工大学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三类(知识、能力、素质)、三阶(低阶、中阶、高阶)课程目标,强力支撑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明确混合设计原则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偏好线上互动,对思维培养、自主学习需求增强。课程团队在调研学生学习需求、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调整混合式教学设计思路,采用了“线上低阶知识+线下思维升级”的互补式设计方式,将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对应的知识配置到合适的线上与线下形式中,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改变了原有的“知识讲解—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课堂单一线性教学流程,采取了课前“觉知问题+线上知识输入”、课上“修正问题+线下知识升华”、课后“解决问题+线上线下能力输出”双元教学模式。
采取流程闭环模式
优化教学组织实施
课前,教师采取动机激发策略,通过“智慧树”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单,完成低阶知识目标,借助线上测试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存在问题和学习需求。课中,采取复述策略,依托“学习通”抢答、选人等功能,学生自主总结已学知识点;采取问题驱动策略,总结线上学习内容问题的共性,形成科学性问题;采取意义构建策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及分析问题,训练辩证、创新、系统、批判性思维;采取情境迁移策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点评反馈;采取思维升级策略,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教师提炼升华。课后,采取认知建构优化策略,学生在线上或线下完成测试类巩固性任务及专题探讨高阶任务,教师答疑辅导。
对接区域发展需求
突出产业教学融合
课程团队深入分析山东省、青岛市、环渤海经济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并结合青岛理工大学学科特色,规划课程产教融合方案。在教学内容方面,研制绿色建筑业、智能制造业、海洋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专题,加强学生对不同产业组织特点的认识;在教学方式方面,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课堂,参与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
紧跟学科动态前沿
丰富线上教学资源
课程团队依托“智慧树”平台,建立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源库。主要包含视频、课件、题库等基础性资料,案例、心理测试、实验等拓展性资料,学术论文、前沿动态等挑战性资料,智能建造、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性资料。通过对线上课程资源的分类分级管理,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不同能力提升的需求。
聚焦立德树人
实现思政育人
组织行为学课程以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为导向,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深度挖掘企业社会责任、跨文化沟通管理、组织变革中的思政元素,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中实现了“塑造学生专业精神,引领个人修养;深厚家国情怀,增强集体主义;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认知”的课程思政目标。
坚持科学有效原则
创新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团队以科学、公平、多元的形式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根据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合理设计线上、线下评价指标权重;全过程记录学生线上、线下行为,将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互动、专题研讨等纳入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投入度。
经过5年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课程目标达成度显著提升,课程成绩优秀率由改革前的5%上升至19.7%。学生参与“三创”挑战赛、企业管理创新设计大赛、商业运营模拟大赛的人数逐年增多。组织行为学课程还作为特色课程支撑市场营销、会计学两个一流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并获得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孙秀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