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2月21日,教育部举行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2月22日,教育部又举行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基地)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 两天时间里,接连举行两场全新的会议,个中信号,非同一般。 会议主题非同一般——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央关心、社会关切、群众关注,是一项带有时代性、社会性、复杂性的社会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作为学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心理健康工作,意义重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被赋予新定位、新要求,是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内容,促进人才培养供需适配的重要突破口,事关能否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能否切实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会议主体非同一般—— 两场会议,虽有“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称谓差别,实则均为专家力量。当前背景下,加强组织专家力量对学生心理健康、毕业生就业等专题开展相关工作,极有必要。 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比例偏高、低龄化趋势明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与之相对应,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工作抓手和策略不够有效等仍然制约从面上改善相关态势。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等问题,也亟须深入研究解决。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综合性、复杂性课题,既涉及宏观谋划,也涉及微观落实。 也正因此,两场会议均对两大机构的专家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承担着开展实践调查、组织科学研究、引领服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科普宣传等重要职责,要统筹谋划“一体”、做强每个“片区”、加强内部建设。 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基地)要锚定高端智库建设目标,努力做就业理论政策的策源地、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需求融合的助推器、教育部与地方合作的示范区。 两场会议亦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分析破解社会需求真实性、教育供给有效性和供需融合精准性的问题”“创新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提高就业评价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一体化系统”“开发适合我国大中小学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 不论是从对两大机构的要求,还是对具体工作的部署,可以鲜明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科学”“理性”“精准”等务实导向。 这也与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密切呼应。农历龙年的第一个工作周,教育部工作展现出的“起跑即冲刺、开战即决战”的精神状态,为全战线“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带了好头。 (作者系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