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闻·要闻
2024年02月24日 星期六
在基层学校洞察教育发展活力
特色文化满校园
本报记者 郭馨泽
本报记者郭馨泽(右)在采访中。本报记者 张国华 摄

    ■2024新春走基层

    人间仙境,梦幻烟台。

    1月末的海滨城市,透着些许寒气,一场大雪过后,便更显寂静了。可当我们走进校园,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那升腾着的人气、热气,尽显热闹。

    福山区门楼小学食堂里充盈着腾腾的蒸汽,福山区格迈纳尔中学劳动大楼的厨艺坊里传出此起彼伏的捶打声,烟台港城中学剪纸社团师生剪出姿态万千的龙……年的味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在烟台校园中弥漫着。

    我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深入校园,作为校外导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我看到,中小学校长满怀激情,讲述正在谋划的劳动教育课程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建设;我看到,学生忙碌的身影和脸上浮现的喜悦之情……一个个场景、一段段讲述、一个个故事,成为教育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这里,劳动教育的样态丰富多彩。“一校一特色”的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30名校外劳动教育导师,让学生的劳动教育透着泥土气、热气、文化气。

    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里落地生根。鲁菜、甲骨文、砂大碗、棒槌花边……在胶东有着文化渊源的特色活动,在校园中也有了小小传承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芝罘区南山路小学三(5)班学生吕玥熹。已经上了3节棒槌花边课的她说:“能够学习到棒槌花边这项古老的技艺,感觉特别开心。”

    学生和家长捧着热乎乎的枣饽饽回家,家里窗户上贴满吉祥的窗花,棒槌花边织品摆上年夜饭的餐桌……这些带着孩子们劳动印记的物件,在新年里闪耀着光芒。

    采写作品:《冒着热气儿的新春》见2月7日一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