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的课间十分钟,是呵护学生的天性、遵循教育的规律,让学生在自由欢快的身心放松中享受难得的宝贵时光?还是为了防范安全隐患、规避家校争端,让学生在“下课不出班”“不出教学楼”“不在室外高声说话和嬉戏打闹”等课间纪律要求下,安安静静地“被圈养”?抑或让学生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来巩固课上的学习内容或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在“自由”“安全”“学习”三重博弈中,学校究竟该作何选择?
课间十分钟的功能和意义何在
“课间”即两节课之间的时间。《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课与课之间的间隙,安排出来作学生活动和休息的时间;用以调节学生心理状态,松弛学习的紧张情绪,减轻疲劳,以利于激发新的学习热情;“课间休息”每次一般为10分钟,也有安排20—30分钟的,用于课间操或室外游戏等活动。
课间时间被视为学生法定的休息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在多份文件中明确规定,不得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教育部2021年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及《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进一步明确,“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课间十分钟具有多种功能及积极作用。诸多学者以课间活动为基础进行肥胖干预试验,研究发现,包括课间活动在内的一系列促进体力活动的措施能够有效抑制学生肥胖的增长速度。增加课间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减少青少年近视的发生。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可以降低认知加工的干扰,减轻学习压力。课间活动还能促进同伴交往、互助合作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
科学合理地用好课间十分钟
科学合理“安放”课间十分钟,需要多措并举。
学校应牢牢把握育人至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宗旨。课间十分钟是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享有休息、放松的权利,学校应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养成有利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学习习惯。
学校应制定并坚决执行不拖堂、不在课间进行学业辅导的制度。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课间活动的前提是基本时间得到保障。只有当这种保障成为制度、受到管理监督时,才能真正把课间时间还给学生。
学校文化环境、空间设计是开展高质量课间活动的重要保障。课间十分钟,学生可以适度运动放松,也可以漫步校园,进行观察与思考。学校应精心设计校园文化环境,合理设计活动角、讨论角、劳动角、观察角,让校园随处都可驻足观察,随处都可触发想象与思考,随处都充满趣味和意蕴,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学习生活与生命成长的时空。
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高质量地“动起来”,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班级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意愿,以学生喜闻乐见又饶有兴致、确保安全的方式,开发一些几分钟的微课程。这些微课程可以重点围绕体美劳相关主题进行系统化、活动化的创新设计。也许学生经历的某个微课程,就会成为激活他们创造力的源泉。
安排好课间十分钟,需要校家社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要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把学校和教师从“承担无限责任”的担忧中解脱出来,减轻或化解家长、学校对学生参与课间活动可能会受到意外伤害的忧虑;要积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成长观,认识到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非仅仅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和高分数。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
(作者谭霞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铁安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