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周刊
2024年02月19日 星期一
探索新时代大学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曹杰
“菁萃·高雅艺术”系列活动——上海民族乐团《国乐咏中华》音乐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原创校园大师剧《海菜花开》剧照。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谱写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篇章。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最新、最全面、最系统的指导纲领,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向度。当前,广大高校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观出发,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推动新时代大学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范畴。从实践观的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历史性和创造性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典型的实践观的本质特征。其一,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实践,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实践,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它不是凭空提出的思想,也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理论,其来源、手段、过程和最终实现都直接作用于或被作用于物质的基础、条件和生产。其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实践的指导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这些重要论述上升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后,更加具有科学性和体系性,成为当前和未来文明文化实践的指导纲领与新的文化使命的宣言书,通过实践将影响并带动人民群众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其三,实践的创造性和历史性。文化强国建设的物质性、现实性活动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的,广大党员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推动文化实践进程。同时,实践也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文化建设基础上进行的新创造,引领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在前人文化实践积累的基础上,接续努力,形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本质力量。

理念层面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凝心铸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纲领。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必须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主轴主线贯穿始终。

    一方面,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要求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内容的重中之重,通过举办中心组学习、理论学习研讨班、党团日主题活动等形式认真学习贯彻。在新闻舆论方面,要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和研究阐释,强化内容供给,让主旋律更加高昂,正能量更加充沛。在文明文化方面,要坚持“两个结合”,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战略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独特的红色文化融会贯通,传承中华文脉和红色基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网络阵地方面,要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和创造性转化,净化网络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另一方面,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学治理方向,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对外开放、校园建设和现代大学制度等方面都要发挥把舵定向与价值引领作用,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大学校园落地生根,为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内容层面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供给和创新转化是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其精神意蕴、科学价值、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的宣传阐释及传播,是新时代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学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主旋律不够高昂、正能量不够充沛、优质内容供给不足、表达形式与青年学生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距离等问题。大学文化建设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长期以来,校园舆论场一直侧重于革命文化、红色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大叙事,注重主流思想舆论的强劲输出,但从传播的效果和受众感受而言,并不一定能达到润物无声、浸润人心的效果。因此,在内容建设上,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中触及师生内心深处的感人故事;另一方面要创新表达形式,将宏大叙事传播转化为主流传播与弱传播相结合,借助诗歌、话剧、说唱、微电影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渠道层面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展现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中强调“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5G、物联网、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迭代升级,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舆论格局和传播生态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大学文化建设应更加注重传播手段和渠道的创新应用,特别是要加强数字赋能,推动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

    一是要融合官方主导的内外宣平台,打造旗舰式矩阵平台,从传统工作模式的“相加”向创新“相融”转变,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和集成声量;要做强做大做实高校融媒体中心,发挥融媒体中心作为工作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强大引领力的大宣传格局。

    二是要借助校外主流媒体、新媒体渠道,联动挖掘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的创新举措与重要成果,扩大社会效应。

    三是要有效整合自媒体平台、网络大V、粉丝圈群等民间舆论场力量,引入第三方多平台、多渠道发声,在网络空间形成一定的辐射效应。

    四是要紧跟新技术新工具的趋势,积极探索数字智能传播应用,将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要素、全链条,不断提升传播效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增效。

品牌层面

用大学文化特色承载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中要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体到大学文化领域,就是要推动大学文化特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两者融合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突破。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从学校顶层设计层面,将大学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形成文化品牌发展的战略,保障高站位、高质量运营。“文化引领”战略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从规模需求向内涵提升转变。大学的高质量发展不是通过规模的不断扩张,而是通过品质的不断提升来实现的。二是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文化传承不是为建设而建设,而是为激发师生创新的源动力,追求真理,自主创新。三是从照搬模仿向文化自信转变。大学文化建设不再跟随国外一流大学的模式亦步亦趋,而是塑造自身独特的文脉。

    打造大学品牌形象符号。大学文化建设既具有普遍性,更具有特殊性。普遍性在于其根植于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文化,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于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受主流思想价值的引领;特殊性在于一所大学从初创到发展壮大,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历程、人物和故事,这些要素是个性化的、不可复制的。要挖掘文化个性与普遍性的结合点,塑造学校特有的文化符号。

    注重大学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世界表达。大学文化建设要具有全球叙事的视野和能力,特别是在复杂的世界舆论格局中,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特色的阐释推介方式,增强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和感召力。(作者单位系上海交通大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