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要闻
2024年01月31日 星期三
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教师立身之本
——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平行会议观察
本报记者 张赟芳

    ■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特别报道

    “教育数字化离不开人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作用。这里的教师不是传统的教师,而是具备数字素养,具有人机互动、人机协同能力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袁振国表示。

    教育数字化战略是教育创新的抓手,是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如何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如何推动教师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力?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已迫在眉睫。1月30日,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平行会议上,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观点。

    抓住机遇,破解教师数字化转型难题

    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传统教育变革,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教育服务。“新冠疫情大流行给全球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使教学工作变得困难。正像很多国家那样,佛得角在技术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制定了一套开展远程课程和广播课程的应急方案,这使得学生可以继续在线上环境中开展学习。”佛得角共和国教育部部长阿玛杜·克鲁斯说。

    数字化转型引领未来,让教育发展提速。转什么、怎么转,教师是重要一环。在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刘骏看来,目前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还存在诸多阻碍。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学习和实施新技术的时间和资源有限,他们可能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课程或探索使用新的数字工具。”刘骏坦言,现实中一些教师对采用新技术犹豫不决,更喜欢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制于技术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一些教师接触新技术的机会有限,这使得他们难以将数字工具融入教学。再加上缺乏充足的、高质量的数字素养专业发展机会,许多人可能依赖自主学习或非正式的同伴支持。

    应对挑战,根本在于抓住核心

    会上,多国专家学者关注到,教育数字化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只有在直面挑战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开展。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让技术的伦理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说:“人工智能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应该牢牢植根于某些共同的基本人类价值观,特别是国际人权框架。人工智能技术一直在发展,需要不断伴随着伦理道德,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确保人权和基本自由始终得到保护。”

    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教授纳西尔·达乌·麦蒙也认为,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关键挑战在于伦理问题、情感理解等。

    直面挑战,乘着教育数字化的东风,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根本在于抓住核心。

    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认为,教师数字化转型不能忘记本职工作,要在传承创新中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润育一代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袁振国也认为,数字化转型要促使教师回归本职工作,把精力和才智用于和学生思想的沟通、关注情感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断创新,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场景

    教师是发展教育数字化的“软实力”。2023年,《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发布,旨在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如何多措并举,使教师在数字时代、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袁振国提出,要创新应用场景,统筹推进“学—教—管—评”四大应用场景的数字化进程,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全方位、全流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熊璋则认为,教师要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4个维度提升自己。要利用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真实的、准确的信息,抵制负面的、消极的、不良的、虚假的、模糊的信息,引导学生建立信息意识;要和学生一起将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将具象问题抽象化、形式化,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并举一反三;要给学生示范积极利用数字平台、不断发现数字工具、合理引入数字资源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热爱国家、认同民族文化、敬畏法律、尊重伦理道德,让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报上海1月30日电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