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湖南长沙高新区虹桥小学学生参加全员运动会足球项目展示时欢快入场。 张伟 摄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任务。学校体育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寻与改革方向。但总体上,当下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学校体育发展还存在一些“急难愁盼”的问题。建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亟须实现从“健康观”到“幸福观”的观念转变,以幸福体育为突破口,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创新,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1 贯彻落实“四位一体”学校体育育人目标
学校体育价值目标是国家对学校体育育人目标的总体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价值目标经历了从“身体第一”到“健康第一”,再到“四位一体”的演变历程。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学校体育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价值目标超越了以身体素质为主的“身体观”和以体质健康为主的“健康观”,要求学校体育立足学生身体、心理、精神、意志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需求,建立以身心和谐发展为主的“幸福观”,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实现学校体育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的重要价值。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强调学校体育是促进人民幸福、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在现实层面,我国学校体育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绪问题也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一项关于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研究的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平均每周参加超过1小时体育锻炼的天数为2.5天,有10%左右的儿童青少年从不自主锻炼身体,79.2%的未成年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功利主义、应试倾向导致学校体育育人发生扭曲和变形,亟须价值扭转和回归。
“四位一体”目标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理念变革。有效贯彻落实“四位一体”育人目标及体育新课程标准,必须要有更上位的体育理念做指导,构建一种以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宗旨的体育课程体系,即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就人人的弹性灵活又系统衔接的课程体系,围绕人的多方面“幸福需求”,创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模式。
2 幸福体育课程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幸福体育课程突破传统课程模式,聚焦一体化课程改革,目的是通过创新课程模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精准适配学习内容,整合并优化多元实施路径,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式,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学校体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是突出“生本化”,强调满足学生需求。幸福体育课程基于运动技能“窗口期”理论,强调依照学生运动需求的层级性发展规律,设计层次化的学生运动需求以满足学生需求。从宏观层面看,学校体育要处理好立德树人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即在为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兼顾满足学生终身体育与身心健康的需求。从微观层面看,学校体育要满足学生运动的基本需求、发展需求和成就需求。幸福体育课程倡导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以满足学生各阶段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自始至终为学生的发展需求、体验感受和意义价值服务,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及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存在感、成就感等多重积极的感受和情绪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内驱力,帮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掌握健康知识、发展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
二是体现“结构化”,强调精准适配内容。所谓“结构化”,是指学校体育必修必学类内容要按学段递进,必修选学类内容按模块难度进阶。具体来讲,就是体能、基本运动技能、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都被设定为必修必学的结构性内容,依照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有序适配学习内容。同时,按照满足学生不同运动需求的角度适配相应难度的专项运动,如篮球、足球、排球、游泳、武术等,学生可据实选择难度,分模块进阶式学习。此外,幸福体育课程倡导“体育选项走班制”,即实现从自然班级授课到选项走班的形式转变,使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水平等,自主选择学校提供的运动项目进行专项化学习。
三是注重“系统化”,强调优化实施策略。所谓“系统化”,是指学校体育不拘泥于课堂空间,而是立体化构建“课堂中”“课内外”“校家社”的实施系统。首先,幸福体育课程强调打造“乐动会”新样态体育课堂。“乐”就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愉悦和欣喜的情绪中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动”就是学练赛合一,引导学生动体、动脑、动心,使学生的存在感、满足感等幸福体验更加充分。“会”就是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有机整合,充分体验获得感、成就感。其次,幸福体育课程注重“课内外”的联合推动,尤其强调以解决“供给”与“需求”、“共性”与“个性”的矛盾为突破口,通过课内外联合推动的形式开展优质大课间和课后体育锻炼,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需求的新变化。再其次,幸福体育课程强调校家社协同,鼓励积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体育教育合力,尤其在场地、设施、资金、人员等方面形成叠加效应,形成打造幸福共同体的场域效应。
四是突出“发展性”,强调评估实践效果。所谓“发展性”,就是摒弃单维评判,强调动态发展性评价,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学生发展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一是聚焦“乐动会”进行课堂体育学习评价,特别是注重学习者的心理变化,了解从“不乐”到“乐”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聚焦“知能行健”进行学业质量评价,引导学生理解与把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提高认知水平;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等,拥有健康行为;达到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全面提高健康水平。三是聚焦运动能力进行核心素养关键要素评价,通过推进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科学设定“三期六级”的运动能力评价标准,引导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达到该学段要求的运动能力等级后更有成就感,顺利实现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
3 以幸福体育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在价值层面,积极践行幸福体育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研发幸福体育的课程方案,积极探索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建设,提升幸福体育的价值共识,突出幸福体育的紧迫性,进一步将体育知识、技能、情感、价值等要素进行融合。另一方面,要增强相关利益主体,特别是教材编写者、学校体育管理者、体育教师等对幸福体育的认知、认可和认同,同时在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培训中,加强与幸福体育相关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建设,协助其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
在实践层面,深入推进幸福体育的模式构建,应尽快探索和实施更适切的组织形式,积极探索“体育选项走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以体育人实效。此外,应实施更高效的教学形式,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动力层面,要综合提升幸福体育的协同效应。幸福体育不是要另起炉灶、特立独行,而是强调把幸福体育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一种理念和生活方式。一要注重在具体的教育场域中落实幸福体育的新理念,让幸福体育进校园、进课堂;二要注重在特定的生活场域中创新幸福体育的实现形式,让幸福体育进家庭、进社区,营造全社会积极推行幸福体育的浓厚氛围;三要注重在协同场域中创建幸福体育新样态,积极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创建现代体育的多元形式,实现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中国教科院2022年度基本科研专项资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GYI2022002]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