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聚焦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育人,围绕外语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模式和实现路径等关键影响因子作出前瞻性思考,探索“1+10+N”非遗文化铸牢外语类专业本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模式,创建非遗文化与铸牢外语类专业本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耦合机制和赋能机制,整合教育教学育人资源,凝聚育人合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SZ089)阶段性成果,也是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东盟来桂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路径、策略和质量评价模型研究”(项目编号:2023KY0712)阶段性成果。
一个目标
外国语学院以外语类专业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将非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系统挖掘服务于立德树人的非遗文化资源,铸牢外语类专业本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外语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
十大育人体系
非遗文化+日常思政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耕“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外语类专业本科生树立“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就外语类专业本科生的精神支柱。
非遗文化+组织育人体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知行合一为旨归,将党建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狠抓“五老”骨干队伍、青年教师党员队伍、学生党员榜样队伍、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和师生志愿宣讲队伍建设及党建+清廉外院工程、党建+“关艾”志愿服务、党建+非遗文化传承三大党建品牌建设,构筑组织育人新高地。
非遗文化+课程育人体系。梳理贺州博学园国家3A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民族文化博物馆(广西高校国家备案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全国实体语言博物馆)、贺州政协文史馆、贺州郭沫若文化陈列馆、徐悲鸿贺州美术馆、贺州矿冶钱币博物馆和贺州学院瑶族服饰技艺传习馆“一区二院七馆”资源,构建非遗文化教育资源库,将非遗文化融入通识教育课程、素质能力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在教学大纲编制、教学目标定位、教案撰写、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七个方面发力,持续实施生态美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非遗文化+心理育人体系。树立“大心理”育人观,构建共建共防“责任网”、精准筛查“智慧网”、立体温润“宣教网”、文化启智润心“特色网”的“四网协同”心理育人体系,致力于“弘扬优秀文化,涵养人文素养,塑造文化品格,提升生命境界”。
非遗文化+管理育人体系。着力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育人体系,尤其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非遗文化+服务育人体系。构建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主轴,贯通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的“一轴四维”服务育人体系,用非遗文化蕴含的工匠精神铸牢“一切围绕学生,围绕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为学生提供精细化服务,架构师生连心桥。
非遗文化+实践育人体系。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搭建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平台,创新开展集审美赋能、创意实践、人文升华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艺术展演机制,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优秀艺术节目和作品的机会与平台,提升学生发现非遗之美、感受非遗之美、表现非遗之美、鉴赏非遗之美的能力。
非遗文化+资助育人体系。构筑“开发式、发展型”扶持体系,健全学生资助体制机制,推进资助育人,加大困难生资助力度。以易班为抓手,通过文创设计等形式宣传资助政策,通过网络媒介拓宽爱心、励志、诚信、自强、感恩教育的平台,加强对榜样力量、自强之星等先进事迹的宣传,构筑全体学生互学互鉴谋发展、同心同行共成长的大舞台。
非遗文化+网络育人体系。依托新媒体矩阵,建设宣传引导网络阵地,创新直播代言模式,扩大非遗文化传播范围。用活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区块链等多样化渠道,开发展演展示、互动体验等优质数字资源。深耕细作“互联网+非遗文化”竞赛,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非遗文化+科研育人体系。实施“三线三级”体系建设,抓牢党建线、教学线、学工线三条育人主线,压实学院层级、团队与基础教学组织层级、师生个体层级三级责任,组织读书会、学术会、教学科研热点讲座等科研活动,做深做透毕业设计(论文)非遗文化方向选题研究和教科研相关课题研究。
N项创新举措
“一站式”。创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用特色“一站式”书写“三全育人”新篇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地方民族文化特色,重点建设学生社区“非遗传承工作坊”,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
“四”聚焦。第一,聚焦文化氛围创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赋能增效。依托非遗文化、校园文化育人模块开发工作,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活动。第二,聚焦“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秉持“人才共育、基地共建、成果共享”的育人模式,构筑文化育人新风尚。第三,聚焦“三全育人”,持续探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微观技术性体系,打造“三全育人”工作新样板。第四,聚焦“五育”并举,依托“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扎实推进以美育人,擦亮美育底色,凸显美育亮点。
“四”强化。一是强化育人成果精品战略,创造可传承的文化作品,形成遗产式的育人方式。二是强化沉浸式的文化艺术创作体验,达成“体验—移情—认同”的育人效果。三是强化品牌建设,结合专业特色,致力于打造文化品牌。四是强化协同育人,整合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等育人资源,发挥各自的育人优势,凝聚起强大的育人合力。
“五”保障。一是顶层设计保障,加强非遗文化育人的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二是经费保障,强化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非遗文化育人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和正常运行。三是师资队伍保障,学院领导负责育人项目的开展,责任到人。四是数字支撑保障,打造大数据赋能创新矩阵,强化非遗文化数字传播。五是考核评估保障,制定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激励引导机制,对育人效果实施综合鉴定。
外国语学院打响边疆民族地区外语类本科专业育人“小高地”品牌,念好非遗文化“融字诀”,锚定“树新人”人才培养目标,师生同心同向聚合力,共同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构筑外语类专业本科生精神家园,构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教育生态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具有一定引领示范作用的非遗文化浸润式融入铸牢外语类专业本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院”模式。(谢秋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