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4年01月20日 星期六
湖南省会同县城北学校邀家长上讲台、进厨房、当教练——
一所家长和老师“共管”的学校
通讯员 梁晓刚 龙俊杰 张丽 本报记者 阳锡叶

    在湖南省会同县城北学校,家长既是课堂上的“学生”,也是讲台上的“老师”。

    这所位于武陵山区的小学,生源来自易地搬迁户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区学校化解大班额分流的学生,被称为“拼出来的学校”。

    城北学校2018年建成办学,地处城乡接合部,起初家长并不看好,教师上课也吃力。原来,会同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城北学校七成学生为留守儿童,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留守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多不懂怎么教育孩子。

    学业失督、心理失衡、感情失位,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普遍现状。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推崇“和乐育人”教育理念的城北学校校长饶菊芳,急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番探索后,她决定从家校共育入手。

    访源头,找症结,搭建家校“连心桥”,从开展教师全员、学生全覆盖上门入户“大家访”开始,城北学校相继成立家长学校、家委会、家校共育课题组,组建“家长义工团”、讲师团……家校共育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每逢双周的周五,城北学校的学生都会迎来一位“特殊”的老师——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们只要愿意,都可以进课堂给孩子们“上课”。双周的周三,家长上交教案,由班主任审核、修改,然后班主任协助家长完成课件制作;周五,家长就可以来给孩子们上课。家长们开的课都十分接地气,有厨艺、剪纸、包粽子、打腰鼓等,别样的课堂和知识,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同样活跃着家长忙碌的身影的,还有食堂的操作间。城北学校聘请的12位厨师全是学生家长。她们做事细心,更有爱心、责任心,既是工作人员,又是食堂监督员。妈妈们洗菜、做菜的标准和在家里是一样的,蔬菜浸泡15分钟以后再清洗……

    针对学生中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城北学校也有创新举措。由于直播系统越来越成熟,城北学校成立了信息部,采取“直播+家校教育”的模式,为家长提供在家就能学习的便利条件,改变了家长有心却没能力教的窘境。对留守儿童家庭,老师则上门手把手教爷爷奶奶如何管理孩子,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上直播课。

    晚上8点,城北学校依然灯火通明,足球场、室内篮球馆、羽毛球场、舞蹈室等热闹非凡,这是学校搭建的城北教育“幸福圈”:留守儿童可以申请来学校,加上一批有共同爱好的学生,以学校周边小区“水岸绿城”为试点,选拔一批有情怀、热情高的年轻家长化身共享“父母”、校外辅导员,在晚餐后带领孩子们开展有益身心的体育健身活动。

    现在,家长和教师共同管理着城北学校:孩子们的校服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选款,由家长确定商家、价格;该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蝴蝶谷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做规划、种植和管理;学校“食堂妈妈”的聘请,由家长代表参与选择;每年的体育节、艺术节、植树节等,都有家长参与展示;每年的春游、秋游等实践活动,也是由家长与教师共同组织。家校共育,让家长有了参与感、获得感。

    从2020年开始,城北学校进一步完善家校共育模式,围绕“学”“思”“行”3个维度,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培育目标,推出“和乐家长”“和乐家庭”“和乐社区”等系列评比,丰富拓展家校共育内涵,推动家校共育长效发展。

    2023年,会同县45所中小学“家长学校”、城区“家长夜校”开办率达100%,学校邀请家长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劳动教育、安全文明等学校管理及各种“亲子活动”。

    5年来,该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全国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在“城北经验”的示范带动下,会同县家校共育工作逐渐全面铺开。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