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过程中深入“教研基地校”开展教学观摩活动。 马宏艳 摄 |
■聚焦农村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③
新一轮课改,基础教育迎来整体转型,正逐渐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教育体量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比较高,发展相对滞后,其发展态势成为影响省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鉴于此,吉林省教育学院积极发挥省级教研机构的统筹指导作用,构建起双向互动、多维立体的农村教育教研支持体系,助推全省基础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确立教研新格局
自上而下 上下联动
分级负责 一体贯通
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省级教研机构要加强对教研工作的统筹指导”。吉林省教育学院以“省级教研共同体”建设为重点,创新教研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研网络,为全省教研体系建设及专业化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统筹指导,形成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合力,整体提高教研工作的质量与效能,带动全省教研工作均衡发展。
吉林省教育学院每年举办“教师进修院校管理者高级研修班”,召开“全省基础教育年度教研工作会议”和各种教研论坛活动,通过加强对各级教研机构的业务指导,形成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教育学院系统规划全省教研工作,引领各级教研机构协同发展,在教研计划制定与实施、重大活动策划与组织、重点项目研究与推进等方面开展一体化深度合作,确立省、市、县、校有效衔接的教研协作机制,实施以省教研团队与市县校基层教研团队为两翼的“齐飞工程”,助推各级教研团队协同发展。
四级教研网络为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教研支持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吉林省教育学院持续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确立各级教研机构在农村教育教研支持方面的主体责任、发展目标、遵循路径和主要措施,指导和带动市、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教研支持力度。在评奖评优名额分配、教研成果展示活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
构建工作新机制
以校为本 自下而上
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吉林省很多农村学校处于边远地区或山区,分布较分散,规模小,师资不足,有的学科缺少专职教师,难以有效开展教研活动。这些学校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急需高位引领。吉林省教育学院把目光聚集于这些边远学校或薄弱学校,将2023年确定为“教研服务基层年”,形成常态化、下沉式的教研工作机制,采取省级教研员驻校调研、集中诊断、结对帮扶、个别指导、送培到校等形式开展精准服务。确定第一批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87所,主要目的是服务农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引领和指导广大农村教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省级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与传统的教研员入校指导相比,呈现出全新的样态。
一是在工作理念上,树立“大教研观”,以整体思维统筹全学段各学科教研活动。注重学段衔接研究和跨学科教研,纵向上实现学段教研与跨学段教研并行,横向上实现学科教研和跨学科教研并行。除了联合同一片区内的小学、初中、高中开展“小初高思政教学一体化”研究外,还开展了中小学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学段的衔接实验。
二是在工作模式上,问需于校,问难于师,基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开展“订单式”“项目式”教研。突破传统的以听课评课、议课磨课、集中讲座为主的工作形式,对一线教师的指导采取“扶放结合”的原则,引导一线教师找准研究的方向和突破点,建立项目式研修团队,分层分类做好研究内容的系统设计,自主进行研究,激发校本教研活力,助力农村学校获得发展的“源头活水”。
三是在工作机制上,引导教师以课堂和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研究的视角审视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修正研究成果,把传统的基于经验的浅层次教研转化为基于实证、指向行动改进的深度教研。
四是在辐射范围上,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的影响范围不局限于一校。省级教研员深入某一所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时,市县级教研员和区域内其他学校的相关人员协同参与。省级教研员和市县级教研员共同“把脉会诊”,为学校开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药方”,带动一线教师成长的同时,也助推教研员专业发展,把散点式教研转化成联片教研,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功效。
此外,吉林省教育学院还组织14所高中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对4所薄弱高中开展“托管帮扶”工作,把“联系点校”变为帮扶主体,发挥传帮带作用,进一步巩固深化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的成果。
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方式,它以农村学校为中心,教研的主题来自农村学校或教师的发展需要,研究者是教师自身。它与自上而下的省、市、县、校四级教研网络一起,共同构成了双向互动的教研新机制。
形成教研新样态
多维立体 精准发力
重点突破 高效推进
近年来,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时代。此外,高考综合改革的启动,“双减”政策的推行,关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方面文件的相继出台,使基础教育领域热点频出。这些热点对于农村学校和教师而言,往往也是难点与痛点。吉林省教育学院聚焦这些难点与痛点,采用多种形式的精准帮扶,构建了多维立体、精准发力、重点突破、高效推进的农村教育发展的教研新样态。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薄弱高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乡村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用好新教材,应对新高考,从2023年8月到10月,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9个学科的教研员联合组织5次历时20余天的“送培到县”活动,培训教师逾千人。
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劳动教育如何实施、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跨学科学习如何开展等是广大乡村教师面临的难点。吉林省教育学院通过送教下乡、大赛评选、召开乡村劳动教育现场会、名校名师示范引领、“家校社”系列化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实施、家乡研学方案、“心理健康教育乡村行”系列公益服务教研活动等,为农村教师注入新理念,为乡村学校提供一批可借鉴的教学模式,探索出新时代背景下符合乡村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依托“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秉持“按需施训、引导发展、研培结合”的原则,聚焦乡村教研“真问题”,持续开展“项目化学习”“作业设计”“新课标解读”“留守儿童关爱”“班主任心育能力提升”等主题的大规模培训,通过培训解决教研“真问题”,做到研中有培、培中生研、研培一体,助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步,吉林省教育学院将持续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扎实开展教研服务基层系列活动,进一步巩固双向互动、多维立体的农村教育教研支持体系,有力助推省域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作者系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吉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教授。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教育研究与教育宣传一体化实践探索”[JJKH20231053SK]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