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是“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不仅在专业发展上找准方向,更在基层治理的契合点上开辟育人阵地,为基层治理提供专业要素支持,拓展“朋友圈”,延伸“共赢链”,深入协同合作,以创造性转化推动创新性发展,为基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党建引领:
促进高质量协同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工音乐学党支部先后与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党支部、成都市龙泉驿区青台山社区党委结对共建。形成了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为核心的“一核双点”协同模式。
在“院校+院校”模式下,充分利用音乐学专业的优势师资资源,重点关注西部地区艺术教育、大学生基层就业和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党组织“触角”延伸到社会“细胞”单元,促进基层发展与治理。
在“院校+社区”模式下,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引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理念,将多方参与的嵌合式治理模式引入基层社区。以党支部结对共建为平台,共享资源,解决问题,实现双赢,编织基层便民“服务网”,打造基层发展“推进器”,为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文化惠民:
助力基层德治建设
在基层治理中,德治至关重要。音乐学专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内容,结合爱国主义、党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美育传递正确价值观,为基层德治建设提供丰富的养料。
师生坚持文艺下乡、进社区,与社区居民同台演出,举办“喜迎七一联欢晚会”“‘月是故乡明·喜迎中国红’中秋国庆晚会”等文化活动,将礼乐文化融入社区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价值引导作用。以“和合”思想凝聚共识,实现了居民由德治受体向德治主体的转变,使思想道德成为基层治理的有效资源。音乐学专业的发展为基层德治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基层社会更好地维护秩序、解决矛盾、进行社会调适,推动基层治理向新境界迈进。
“三全育人”:
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过程中,音乐学专业通过内涵式发展,将教育资源下沉,聚焦支教、扶贫、养老、助残等公共服务事业,以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方面,专业教育为基层治理人才培养提供支持。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协力,不仅传授专业技能,更注重思想引导,鼓励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在教研和教学活动中,将基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育人阵地,围绕基层音乐教育、乡村文化振兴等开展课题研究。
另一方面,专业实践为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贡献力量。师生团队参与“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帮扶活动,进行支教、扶贫、助农等实践活动,贡献新时代青年的才干。音乐学专业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与基层政府部门、学校、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积极合作,使育人实效直接惠及基层治理,推动健全基层公共事务合作流程体系。
机制创新:
保障基层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专业发展赋能基层治理,不是简单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需要创新基层治理共同体合作模式,通过逐步深化,制定长远的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计划。与社区签署发展合作协议,与基层学校签订协同备忘录,使专业发展与基层治理的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在实践中,找准“共学、共建”两个结合点,建立“两微”长效赋能机制。通过微课堂,提升治理者素质。音乐学专业借助高校资源将“思想政治课”带到基层,共同学习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加强治理者对基层治理体系和现代治理能力的认识。通过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摸清基层治理中的问题,结合先进案例经验,提高治理的精细化程度。通过微平台,赋能基层志愿服务。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音乐学专业打造“音乐学+爱老助老”平台,设立志愿联络员岗位,发布服务表,包括文化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学生完成志愿服务后获得记录和评价,辅导员计算积分,将其纳入学生素质评价。利用互联网宣传,促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服务,使基层治理更具活力和效力。
综上所述,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惠民、“三全育人”、机制创新等举措,实现了专业发展与基层治理的有效结合,为基层治理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未来,音乐学专业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合作领域,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为基层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胥必海 刘铮)
|